2005-03-06 23:36 / Richyli.com 李怡志
昨天夜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現在如果就這樣來一個大地震,我是不是就這樣離開人世呢?」畢竟台灣就在地震帶,隨時、隨處都可能有致命的大地震發生。
沒想到今天凌晨睡到一半,就聽到隆隆隆隆的聲音,哇咧,你還真的給我來大地震。記者遇到大地震一定只有倒楣的份。如果就這樣走了,那是大不幸;如果沒走,那麼早上得去氣象局報到,也衰。第一次震完我就開始擔心,「不會這才是前震而已吧?」那時候心情十分煎熬,不知道要眼睛睜大注意下一次地震、還是該把棉被蓋頭,可惜我還沒做好抉擇,隆隆隆隆又給我來一次,第二次上下震動更厲害了。第二次震完之後,我跑去看電視,唉,反應真慢,所以又回去睡覺,沒辦法,醒來一定是去氣象局,還是較早睡較有眠。
到氣象局之後,才發現凌晨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地震,不過卻是罕見的雙主震。這時候又開始苦惱,不知道要寫什麼回報社。
下午看到聯晚的圖表,讓我嚇了「兩跳」。第一跳,是聯晚圖表的截稿時間比我想像中要晚很多。11:02分還有一次芮式規模4.5的餘震,氣象局大約11點4分發出通知,但因為截稿時間已經過30分鐘了,所以我跟聯晚的同業都用電話回報。那時候已經很接近晚報降版的時間了,但是聯晚的圖表還來得及改,真強!
但我之所以要花10塊錢買聯晚回來拍照,是因為嚇了我另外一跳。
從前震到最後一次餘震,中間長達8小時,但這8小時中,實際發生的有感地震只有9次,估計總共能夠感受到的震動時間不超過3分鐘。但是聯晚這張圖表選擇用折線圖把每次地震串接起來,怪怪,就好像地震從2點59分到11點2分都沒有停過,假如真的這樣,宜蘭及東北角我看早毀了,核電廠大概也完了,阿扁不得不宣佈戒嚴,全國進入戰備狀態。
這9次地震雖然彼此相關,但震動的時候都是很短暫的獨立事件,在兩次之間民眾是感受不到的,不過上面這張圖卻容易讓人誤會兩次地震之間,其實還是持續有震動。另一方面,這張圖表在每個時間點之間給了差不多的距離,也容易讓人誤會這幾次地震是很規律的發生,但實際不然。
我早上其實也很想自己來畫圖,可惜我做不到。稿子都快打不完了,用PHS撥接的網路還一直莫名其妙斷線,最後一則稿子是在很驚險的情況下才傳出去,實在沒有時間處理圖表的事情。
換做我會怎麼處理呢?這幾次地震都是在一個地震序列上,不過從實際的震動來看,都是時間短暫的獨立事件,那最好是用這種方式來呈現。這種圖好像沒有什麼「學名」,姑且稱之為「丸子圖」。每個丸子圓心之間的間距是依照真實時間分布來安排,這樣發生先後、頻率才清楚。上圖應該可以比較清楚看見,雙主震過後的餘震比較密集,然後間距逐漸拉長。而丸子的大小我則是依照芮氏規模所換算的能量來決定,畢竟芮氏規模之間是指數變化,4、5、6數字看起來差不多,但能量相差都是幾十、幾百倍,而背後代表的能量才是真正應該呈現給讀者的訊息,否則告訴讀者總共發生9次地震,只是徒然造成恐慌而已。由上圖可以看出來,在雙主震之外,其他的前震、餘震都相去甚遠,切莫驚慌。
這幾年很多人寫地震新聞都喜歡與九二一比,這確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錨點。但這又回到芮氏規模的問題:7.3看起來比5.9沒有多多少,但兩者能量其實差了上百倍。所以我又在其中的空隙放了九二一與雙主震的規模比較,目的無他,呈現真實資訊而已。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