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3 10:47 / Richyli.com 李怡志
聯合報民意論壇今天刊出一篇由「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兼教務長」張瑞雄投稿的「新聞部落格 別變成吹噓格」,大概說明了一下Blog的部分現狀,也希望Blogger能夠參考Cyberjournalist的A Bloggers' Code of Ethics等等。
其實我覺得不論是讀者投書或是Blogging,都是一種表達言論的管道,媒體形式或容不同,但意義卻相仿。
我從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開始寫讀者投書,經過一段時間的「揣摩」後,幾乎可以百發百中,合計在聯合、中央、自由見報約十篇。當時如果有多元入學,憑藉這些讀者投書(當然還有兩枚「成功榮譽獎」),我想應該可以進入國立大學熱門科系的。
上了大學因為要批評母校淡江的政策,終於投了一篇給中時(之前因為沒稿費,不想寫),完成「大滿貫」之後,覺得寫讀者投書也沒什麼,人又在國外,所以好幾年沒有再寫過。出了社會沒有幾年就進入媒體,基本上發言的機會很多,所以偶爾才以紅十字會急救教練的身份寫過幾篇,純粹娛樂而已。
我認為報社開闢Op-Ed的用意應該是彌補自己編採言論人力跟角度的不足,所以應該廣納百川,盡量讓大多數的讀者都能夠表達多元意見,而非淪為吹捧自己、打擊對手、促銷產品或畜養御用寫手的地方。
所以我去年就對大傳社的同學講授了自己投稿讀者投書的心得(也包括必上的祕訣),希望學生能夠在高中時期就培養近用媒體的習慣與能力,有意見就發表,一來能夠讓媒體的Op-Ed可以有更多元的風貌,二來可以淘汰御用寫手。今年又在網路新聞的課程中跟同學介紹了Blog,希望同學可以在Blog寫自己的意見。可惜高一的學生對於近用媒體沒有什麼感覺(我在課堂上當然不是用這4個字),迄今無人投稿。
但隨著Blog書寫越來越流行,越來越多人可以不需要傳統媒體的「憐憫」、不用依靠可能要換行的頭銜,才有近用媒體的機會。只要在自己的Blog寫得夠好,讀者人數、影響力都不會比在紙本的讀者投書低。或許有些人認為報紙或電視才是「媒體」、才有影響力、才有Readership,但很抱歉,我還年輕,我不相信這一套。如果報社的讀者投書一再成為打壓異己、吹捧自己、促銷產品的地方,那麼有能力、有思想的寫手、讀者,自然會轉向Blog的懷抱。
其實網路上的Blog規範不只有Cyberjournalist這一個而已,而Blog的內容也不只有時事新聞評論這一種而已,IBM的「IBM Blogging Policy and Guildlines」更深入以企業公民的角度規範了該怎麼blog,其他不同角度的規範也很多,但這麼多Blog規範背後要傳達的訊息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你守法、符合倫理。
網路上彼此互相監督力量其實很大,反而是平面媒體雖然影響力大,但不易監督,所以我覺得「報社讀者投書規範」恐怕要比Blog規範還更重要:
- 切勿吹捧:平面媒體經常有許多活動、改版、企畫等等,然後就會在讀者投書看到大量的吹捧文章,甚至上版頭的都有,有時候還可以一刊好幾天,擠壓其他的「民意」。民意論壇空間有限,這種「上下交相賊」的文章大可不必來文照刊。另外一種則是讀者投書的作者其實在報社相關企業內有業務往來,例如出書、策畫活動等等,然後又讓這些人利用讀者投書的珍貴版面來替產品促銷,這已經不是「利益衝突」而已,根本就是「置入性行銷」。報紙版面這麼大,這種東西大可以放在別處。
- 容納異己:既然是Op-Ed,那個Op當然很重要,而不是每次都放政治立場跟氣味與自己100%麻吉的投稿。有的報社偶爾也會刊登「異己」的稿子,不過版面通常很差,而且過兩天會刊登更多其他讀者反對異己的稿子,藉此呈現所謂的「民意」,給異己投稿者「好看」。
- 廣納百川:長期看讀者投書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台灣有一群職業投稿人,大多是靠納稅人的稅金維生,所以經常「行有餘力、得以『寫』文」。這些職業投稿人的文筆、論述當然比「平均」普羅大眾好,不過之所以能夠大量曝光,我想可能還是憑藉他們好看、好聽的頭銜;而且文章都很長,想必也會擠壓其他非職業投稿人表達意見的空間。如果報紙真的有心經營「民意」、「輿論」,那應該讓多元身份、多元背景的普通投稿者有同樣的曝光機會,至於這些職業投稿人,不如列為專欄作者或主筆,讓他們安心寫,也是對這些人的尊重。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