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6 22:10 / Richyli.com 李怡志
從「中時大學」畢業已經整整3週了,算是暫時告別記者工作。畢業之後,其實一直想要談談我的畢業禮物,不過前幾天礙於網摘跟新工作都很耗時間,所 以拖到今天才寫。這個畢業禮物其實對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直接,但是影響的層面我想應該還挺廣的,每年受惠的小朋友說不定超過10萬。
什麼禮物呢?原來是交通部趕在我從中時畢業的前夕,於今年6月22日修正了「鐵路運送規則」、「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等條文,將原先免票、半票的身高規定,改成比較合理的年齡規定,未來小朋友搭乘公車、火車、客運、捷運時,將以年齡為標準,如果不到6足歲就超過115公分,一律免費,不用再跟司機或售票員鬧半天。
既然我沒有小孩,年紀又遠遠超過12歲,為啥這也是我的畢業禮物呢?
話說我3年前採訪了一位3足歲的小朋友,當時那位小朋友已經1百多公分,我採訪完就想:「哇,那不是很快就要付半票了嗎?」很多人常問我:「讀建築(或都市計畫)對採訪有什麼幫助?」當然有幫助!遇到這種跟尺度、空間、權益有關的議題,我應該會比較敏感。
在那樣的敏感度下,我回頭跟生活組的同事們一起製作了一個專題,批評以145公分及115公分為半票與免票標準已經不合時宜。
這個專題出來之後,幾乎沒有半點迴響,讓我十分納悶,畢竟接受採訪的每個家長對這個政策莫不咬牙切齒,可是社會反應卻如此冷淡,我當時的挫折可想而知。後來把專題整理一下,送去參加新聞獎的比賽,可惜在台灣這種「看資料厚度」的新聞獎評選邏輯下,這篇又再度槓龜。
還好,趕在我離開中時之前,交通部給了我一個交待,終於修改了40多年前的落後法令。而令我驚訝的是,其實我的專題還是有受到注意,因為報載台北市政府交通局2年前也曾經向交通部提案過,不過當時交通部認為「缺乏配套措施」,所以沒有立即修法。
在我十分簡短的記者生涯中,能因為自己的報導而影響這麼多「未來的主人翁」,確實也算是一份不小的禮物了。老實說,政府肯面對問題進而修法,對我而言確實 比得什麼虛榮的新聞獎要重要得多了,畢竟台灣新聞獎很多得獎作品都是「為得獎而企畫」的題目,大多對社會一丁點貢獻都沒有,但我的有,而且可以持續幾十 年。
台灣這幾年對於媒體或記者有太多非理性的批評,如果記者或媒體不幸又被貼上「外省」、「泛藍」、「統派」的標籤,那幾乎就成為過街老 鼠,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管你有沒有犯錯。這種氛圍下媒體或記者對社會的任何正面貢獻,都不會有人介意。寫,也不會有人看;不寫,也不會有人要求。
同樣的,現在媒體內對類似的議題其實也沒有太多的鼓勵。我不是一個很計較採訪獎金的記者,但這樣一篇事後被證明影響層面很大的專題,領到的獎金卻遠遠低於那些在網路上被幹得要死的聳動新聞,甚至不到十分之一,除非真的很有社會良心,否則報社的實質與口頭獎勵就彷彿一盞「明燈」,一定會誘導記者走向那條「光明」的道路。
我估計這個圈子起碼還有一半的記者懷有良知良能,不玩股票也不拉廣告,而且願意在每天操得要死的跑線外來實踐公共新聞學。但如果台灣社會對這樣的記者或媒 體沒有絲毫鼓勵,甚至只因為媒體的某些屬性就濫貼標籤,滿口胡言亂罵的話,到最後大家也只好鼻子摸摸,反正寫也是領這麼多錢,不寫也是這麼多錢,這樣到 底對誰有好處呢?
我寫那個專題對我有好處嗎?幾乎沒有,而且投資報酬率很差。我不寫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這個問題這麼久以來都沒有人 寫,也不差我一個。同樣的時間我可不可以拿去企畫一些聳動到不行的題目?當然也可以,老實說台灣的媒體不分藍綠,哪個不好此道?泛綠的媒體沒有比較清爽、 乾淨好唄,煽、色、腥、廣編、置入式行銷……一個也少不了!
那我幹嘛還寫?就是想善盡微薄的責任而已。但如果這個社會持續對媒體及從業人員保持如此高度敵對的態度,批評媒體的時候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我相信我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再待幾年,就算以後還遇到類似的議題,我也懶得寫了。花時間寫公共議題有什麼用?上政論節目當名嘴,用半生不熟的台語罵罵人、聊聊八卦,不是更有出息嗎?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