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28 00:02 / Richyli.com 李怡志
這個月台灣某個圈子最大的事情應該就是「青年公民記者研習」,公民記者是一樣很新的東西,尤其是「以網路作為媒介的公民新聞」,最近一年十分火熱。而這麼火熱、「公民」的東西,竟然不是由第三部門出來倡議,反而是直接由國家機器來發起,老實說我看不出來國家這麼早介入的急迫性到底在哪裡?
說真的,活動很讓我想起十幾年前國民黨的活動。國民黨北知青以前每年暑假也都會辦大量的營隊,其中也有編採營,我還記得1991年的編採營在海洋大學,4天3夜還是3天2夜我忘記了,國民黨北知青辦編採營大概是一種習慣,沿襲中央幹校的老傳統,但我想北知青、青工會乃至於國民黨對於那些小朋友上了編採營之後可以幹嘛、應該幹嘛,是否能確保國民黨永續執政(那年頭這不是問題),應該是完全沒有想法的,畢竟很多人是別的營隊報不到才參加編採營,或是剛好那時有空,回來之後大概過幾天就忘記什麼倒寶塔了。
這個社會現在對於記者的厭惡大概已經到達頂峰了,從有記者這個職業以來,台灣的記者大概是最被看不起的。公民記者也是要改變這種現象。不過這個社會就是這樣,越被討厭的職業,其實越多人想要來試試看,很多人報名公民記者時,對記者這種工作大概還是又愛又恨的,企圖經過這兩天的短暫洗禮,就成為所謂的「記者」(而非「公民」記者)。
其實根本不應該叫做「公民記者」的,記者這兩個字有太重的包袱、太深刻的形象,這之中包括「受邀」參加記者會、接近名人、進入官署、擁有記者證、獲得「好處」……等等。這當然不是記者的全貌,但很多人還是會這樣認為,並且希望藉由國家機器舉辦的公民記者研習活動,取得國家機器委託的權力、授與的記者證。天哪!
公民記者是Citizen Journalist或Citizen Reporter,怎麼翻都好:公民報導者、公民媒體工作者、公民記錄者,就是不要叫做「記者」。
記者證當然也不用。有沒有記者證,跟對公民社會是否有影響,完全沒有關連。沒有記者證除了不太方便進入立法院、總統府等官署外,沒有太多的不同。路邊會有公民新聞、遊行中有公民新聞、弱勢團體有公民新聞、踢爆也是公民新聞,當然,被邀請吃芒果也是一種,沒有一樣要記者證、也不需要獲得誰或誰的授權。
公民記者或公民新聞,其實不過是實踐公民社會的一環而已,你如果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最好是組織過)NPO / NGO / 倡議等活動,沒有投書給媒體,沒有寫信給政府或企業表達你的意見,甚至連119、110或環保署檢舉電話都沒打過,那麼突然想要當公民記者或從事公民新聞,我覺得,有點太快、太浪漫了。
----------- 有一點點公民味道的分隔線 -----------
研習第一天晚上被關在慘白的電腦教室那都不能去,必須乖乖寫作業,然後上傳,我不知不覺就打了這麼多,藉此一角貼出來騙流量。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