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7 19:41 / Richyli.com 李怡志
老外的公司比較重視教育訓練,這是跟以前在報館不太一樣的。聽說報館以前也有教育訓練、演講之類的,但是我生得晚,進報館之後別說內部教育訓練,連演講都幾乎沒有,至於外部要花錢的,就別想太多了。
前幾天公司詢問有沒有人想參加雜誌公會的教育訓練,看了一下課表,比較吸引我的都是發想類的課程,包括今天下午的圖文書。
老實說我對出版業不太熟,所以看到講師名字黃盛璘時,一點感覺都沒有。原本以為是那種繪本出版社的年輕編輯,想說:「啊,反正公司出錢,聽看看繪本書怎麼編輯也好!」誰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沒想到我小時候非常崇拜的漢聲小百科、上大學又十分崇拜的「深度旅遊手冊」,背後都是黃盛璘女士在負責。
黃盛璘講了一些經驗跟例子,顯示台灣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好的圖解編輯能力,可惜後來傳統似乎沒有擴展開來,相對於日、美的發展,台灣顯然並沒有跟上。
黃盛璘說,當初漢聲小百科花了3年時間製作,但第一年純粹只有收集資料,第二年才開始分題、落版、打稿、拼版,之後才繪圖,所以資料、編輯、企畫都已經準備就緒,最後才利用視覺的手段呈現出來。她認為圖解書最重要的是資料,唯有大量的資料,當初漢聲小百科才能實驗各種圖解的形式。黃盛璘也透露,漢聲小百科有一張魚的圖片,是將魚浸泡在福馬林防腐保存後,再請畫家忠實呈現出來,十分不簡單。
後來在遠流協助深度旅遊手冊系列的時候,由於性質不同,所以特別強調讀者的閱讀、「使用」經驗,而戰線則與漢聲小百科差不多,要先研究、找專家、落版、撰文、攝影、排版,之後才是繪圖。黃盛璘指出,為了不讓讀者造成困擾,所以地圖都先扭轉至適合讀者的方向。
帶著對偶像的崇拜,我也問了黃女士問題,請教她一個好的圖解編輯,到底要如何自我培養。黃盛璘認為,第一是收集大量的資料,其次則是隨時遇到事件時,都想一想該如何利用視覺溝通。這些雖然我都做到了,不過從前輩的口中獲得驗證,也是很難得的經驗。
這一篇是黃女士關於編輯行業的文章,有興趣參考看看。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