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30 13:07 / Richyli.com 李怡志
話說上次跑去智邦吃吃喝喝(公民記者這種說法很沈重,先別壓在我身上)的時候,也被置入了「網摘達人」的介紹。
說到網摘,這個,我剛好也有一點點小小的經驗,而且當初是很認真、系統性的來摘,所以想說藉此小小園地來分享我對網摘這件事情的看法。
我如何摘
一開始網摘是很偶然的,只不過是一天的嘗試。然後不知不覺就經營了兩個月,當然,後期是非常痛苦的。我網摘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從我訂閱的1000個Blog中,找出自己覺得有興趣的文章。這1000個Blog是怎麼挑選的呢?全部都靠Bloglines。Bloglines有推薦與相關Blog兩個功能。推薦的好像死很久了,但相關訂閱(Related Feeds)是很好用的。只要在每個Blog預覽中點選相關Blog,就會顯示數十個其他相關的Blog,這個相關當然是從訂閱者資料庫中去撈的。
找尋相關Blog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台灣「Blog圈」,如果硬要這樣稱呼的話,可以找出一群確實比較資深、有名、彼此互相認識的小圈圈,你去任選其中一個人的Blog,馬上就會出現這個圈子的其他Blog,只要全部訂閱起來,這個圈子就Clean了。當然,網摘不能只摘這一個圈子的文章,而且這一個圈子很多人的Blog根本不值一摘(網摘也有社會責任的),只不過是有名而已。所以得去尋找一些更有趣的Blog。
Bloglines的「Related Feeds」設計得不錯,只要你訂閱過的,預設就不會出現,很多在這個圈子的Blog,經過幾輪已經無法出現相關訂閱,可見這些Blog有多麼主流。
離開了這個A-Class圈(當時大約是Bloglines訂閱人數100人以上,現在要200了),其他的Blog就很不好找了。但這時候可以發現有些B-Class的Blog穿梭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有時候可以突然撈出一整串的新Blog。當初印象最深刻的是突然發現香港的Blog,相關訂閱名單又變得很長,原來全部都是香港的。之後還有幾次這樣的經驗,例如突然發現一群圖書館學的、醫學的、藝文的……
經過了漫長的搜尋過程,我大約找出了1000個在Bloglines最起碼有1個人訂閱的(加上我就2個人啦)各種Blog,這麼廣大的Base,我摘起來才安心。
痛苦的事情就在這裡了。1000個Blog,有人一天多篇、有人多天一篇,平均下來一天總有個250篇或更多。每篇看完、Clip、分類、整理、刪除,多可怕的工作。有時候還要觀察Buzz,例如電影、新書、新聞事件等等,這時候要特開新類別。這麼多的工作,每天大約要花90至120分鐘來處理,雖然辛苦,當然從中的收穫也不少,例如練習分核稿,哈哈。認真推薦台灣各傳播科系把「網摘」放入編輯課程當中。
網摘 2.0
同一時間,國外有一個Web 2.0概念的網摘網站也出現了,這個網站在台灣知名度好像還不高(事實上就連Del.icio.us也不高,被Yahoo!買下之後,國內媒體幾乎沒有報導),不過幾個月下來使用者還不少,甚至也出現了簡體中文的跟隨著(現在只要看同樣類型的網站有沒有簡體跟進版,就知道紅不紅了)。
Digg.com有一點社會書籤的味道,不過書籤貼上之後,其他人依舊可以針對那個書籤投票、評分,也就是說,「比社會書籤更社會」,個人網摘凸顯的是個人的思維框架與價值判斷,這種社會網摘則反應了某一個時段內群眾的集體觀感。這時候第一個摘的人只是拋磚引玉而已,個人的主觀喜惡幾乎已經不太重要。說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我在今年5月自己也構思過一模一樣的網站,而且白紙黑字,有書面記錄的。
個人式網摘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反應每個人的態度,或者說編輯的功力,我相信某甲跟某乙每天就算看一模一樣的文章,因為編輯功力及知識背景的不同,一定會有一個人的網摘比另外一個更「好看」(我相信我摘的應該還不難看),而且個人的網摘,比較能夠針對特定主題發揮,這是目前社會網摘機制所不能及的。壞處呢,真正的好文章,如果某甲不摘,你能奈我何?友情爛文被摘了,你也不能怎樣。當然,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開Blog,大不了自己來摘。
網摘 1.0 與網摘 2.0 各有好處,沒有什麼那個一定好或不好。可惜的是,digg.com畢竟只是一個美國網站,上面也都是英文的文章,中文的文章摘上去,不會有人幫你投票的。更可惜的是,大陸原本有一個跟進的17dig.com,我還貼了一些文章,但剛剛上去看,站長可能「没有在规定时间里面提交备案信息,所以被关闭」,唉。建議智邦不如將現在這種個人網摘的匯集改成台灣的Digg,可能更有用些。
一些個人網摘範例: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