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3 20:25 / Richyli.com 李怡志
黎智英這幾年來應該是台灣許多報老闆的夢魘,我不是報老闆,但最近幾個月連續有4份報紙停刊,換做我我晚上可能都會睡不著。
我迄今仍無法認同蘋果日報的部分做法,但蘋果扣掉那些令我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的部分外,確實要比本土報紙好太多。就說電視節目表與電影時刻表,我常常拿這點抽樣問「一般讀者」,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報紙會將它們放在影劇版,其實中時、聯合、自由遷就作業方便,就是無法將它們全部與影劇版放在一起。
最近的工作與商業及管理開始沾上一點點邊,所以看東西的角度也開始不同。以前看小職員週記只注意山口六平太,現在也會關心有馬係長;拿到商業周刊先看何飛鵬的專欄,壹週刊會一直翻到最後的「事實與偏見」。今天難得黎智英公開演講,怎麼能夠不去聽?
黎智英演講開頭就講他是「Customer Driven」,確實很直接,也很真實,套句天下雜誌的語法,就是「一語道破」。黎智英講他當初來台灣開創壹週刊的故事還挺有趣的,他開辦新雜誌的時候不會參考市場上的雜誌,以免被干擾。讀者要看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問讀者,而且黎智英一再強調不是「假設的讀者」,媒體也不用認為自己比讀者高級。當然,黎智英與壹傳媒「真實的讀者」是靠Focus Group,Focus Group是否能夠代表100%的讀者?當然不行,但總比在編輯台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讀者品味與需求要好一點。
如果沒有真實的讀者,那還是得假設與猜測,不過黎智英相當重視「try and error」與「歸零」。人不可能不犯錯,蕭伯納說過:「Hegel was right when he said that 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man can never learn anything from history」,黎智英顯然比蕭伯納或黑格爾要積極一點,他從錯誤中慢慢修正。他還舉了一個很簡單但傳神的比喻,他以要在黑暗中拿一瓶水為例,往左邊撈發現沒水、往右邊撈發現沒水,那就不要繼續往那兩個方向撈。
黎智英也有一些構想是很大膽、很另類的,例如看待訂戶的方式。黎智英認為報刊最好是針對零售而非訂戶,這樣刊物天天歸零,編輯台必定兢兢業業,不會心想「我有訂戶50萬」就鬆懈。而且黎智英認為會零售買報刊的,都是Active讀者,買了一定會看,而且對世界的參與比較積極;訂戶有時候收到了不會看,這還挺正確的,我訂的雜誌就未必每期都會認真看。而且黎智英真正想要的不只是「讀者」,而是「消費者」,唯有讓廣告主知道這份刊物會有許多「消費者」在閱讀,才會下更多的廣告,而這種零售者,就是消費者。不過我覺得這可能比較適合中產階級,許多金字塔頂端的讀者恐怕沒有時間去零買壹週刊或蘋果。
最近報業、媒體經營相當困難,今天有相當多報紙現任或前任員工來聽講,我隨便看了一下,場內認識的人就有十幾個,而且我現任、前前任老闆都去聽了,至於前一任老闆,現在正在吃蘋果。
標籤: journalism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