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3 23:10 / Richyli.com 李怡志
前幾天下台中梧棲演講,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海線火車沿線現在大概是距離台北最遙遠的地方了,大概就像蘋果日報到紐約時報一樣遠,或許你會這麼想。
今年演講太多了,單單11月就有8場,背筆記型電腦全省跑透透,老實說對身體健康有很不良的影響。所以最後一次賭看看,用學校的電腦到底會怎樣。不用背電腦,所以只拎一個購物袋就出門了,裡面放了一份紐約時報跟一份火車站買的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跟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一樣,都是每日功課,不看不行。但之所以在火車站只買蘋果,乃因家中已訂閱中時與聯合,自由時報因為許多你我都知道的因素,鋪報份數異常龐大,所以到處都看得到,毋須購買,蘋果雖然在火車上偶而也撿得到,但無法保證是在桃園還是台中撿到,只好花錢購買。
紐約時報當然就買不到了,所以是託M同事紐約文化之旅時順便帶回來。原本希望(利用執行職務之便威脅)她帶整整一周份回來,但老實說這樣實在太過份了,旅行箱怎麼還有空間放Coach呢?所以最後請她隨意,然後我得到了兩份紐約時報。「看」了幾年紐約時報,雖然透過Zinio花真金白銀訂閱的紐約時報跟印刷版本100%一模一樣,不過電腦螢幕與紙本實際上的觸覺、視覺、嗅覺差異都很大,這次拿到兩份紙本,真是作夢也會笑。
在火車上看(翻)完了蘋果日報,就到了「拜讀」紐約時報的珍貴時刻了。其實看紙本的第一個動機還是看圖表,特別是重大專輯時的全版圖表在紙本上的效果如何。世界上大部分的報紙都不是純白的,所以不同顏色的紙張對於圖表設計也有很大影響,也因此橘色的FT,圖表規畫風格就必須完全異於其他媒體。偏偏我拿到的這一天紐約時報,最大的一套圖表是講一度超過美金500元的GOOG,看看GOOG,想想YHOO,就覺得,算了,肚子痛,今天不要研究圖表了。
電子版的內容、版面雖然跟紙本一樣,但不會翻來翻去,所以摘要、提要是不會很仔細去看的。這次仔細拜讀之後,才發現提要真的很多。每一落都會有自己的提要,二版還有最重要新聞的提要,其實連頭版也是徹徹底底的提要,就這樣提要來、提要去,資訊架構算是非常不錯的一份報紙。最重大的新聞或花時間的專題,用頭版來提要,當日其他重要新聞提要,請看二版,當然二版的提要中還是有頭版的新聞,然後言論版也有提要。之後的幾落當然都有提要,就連次日重要的專輯照樣有提要。財經版還有一個公司索引,當日新聞中提及的主要公司都可以在索引中找到。我如果是長期讀者,這樣瘋狂的多重提要應該是很方便的。
當然,要這樣提要來、提要去,也是非常耗時間、耗人力的,不是人力單薄的報紙可以做得來。這時候我又想到了同時攜帶在身上的蘋果日報。蘋果日報也是一份投資龐大,前端、後端人力都相當充沛的報紙。
早上搭海線的火車其實挺愉快的。藍天白雲,有好長一段路程都可以看得到海。可是我心情開心不起來。同樣是最花錢的報紙,美國人拿到了紐約時報、日本人拿到了朝日新聞,台灣人卻拿到了蘋果日報。蘋果日報充分滿足了台灣一般讀者的需求,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台灣的高級知識分子呢?我們為什麼沒有質報呢?
其實翻開這幾百年來的報業發展史,許多高級的質報都曾經有過不堪的前身。前一陣子從大陸郵購了《日本報業集團研究》,才知道即便是朝日這樣的好報紙,當初也曾經是顆蘋果。目前的蘋果日報距離紐約時報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紐約時報在頭版左上角都會打上「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蘋果日報許多留美的長官對這行字絕對非常熟悉,只不過現在蘋果現在是「Some News That's Not Fit to Print」。但蘋果有沒有可能在某一天「蛻變」更好的報紙呢?
台灣現在幾份主要報紙中,國際版的「面積」已經屬蘋果最大了,體育、影劇大概在台灣也沒有敵手了(第二名,收了),副刊的格調說實在也沒有比中時、聯合低太多。比較有問題的是第一落。屍體、裸體、圖解性侵害教本,以後可能還會有「鮑魚」。
但第一落也不完全是蘋果的問題。蘋果是商人辦報,講好了,滿足的是多數讀者的需求,反應多數讀者的水準。讀者水準高,蘋果自然第一落的水準也會高,你下里巴人,他不會陽春白雪的。不過大多數讀者永遠不可能陽春白雪,所以蘋果就只會在下里巴人的層級中把報紙辦到最好。
其實我之前一直有一個想法,如果聯合報系的四份日報,聯合、經濟、民生、星報在不裁員的基礎下,全部併成一份日報(這就是說,金剛合體?),這樣再一次的「聯合」報會有還算不錯的第一落,台灣最好的藝文版,內容豐富且格調不錯的影劇版、體育版,十分紮實的財經版,副刊當然也可以穩居台灣第一、第二的地位。
但我不姓王,民生報也再見了,蘋果最終還是蘋果,紐約時報還是得託人帶回來。
標籤: journalism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