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2 14:02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們扶輪社正式授證之後,國際扶輪社長(RI President)白義德( William B. Boyd)的歡迎信也在農曆年前飛到台灣了。信中除了要我們堂堂正正做人之外 XD,還附上一份簡單又有趣的資料,包括星期一到星期天例會的比例,沒想到星期六、星期日都超少的,最多的是星期二。另外一項數據,就是年齡分佈了。
扶輪社沒有退休也沒有年齡限制的,跟青商會、YPO不一樣,所以年齡分佈異常寬廣,全球120多萬扶輪社員(Rotarian)中,年紀超過70歲的比低於40歲的還多 XD ,30歲以下的只有1%,是一個非常年長的社會團體。
扶輪社非常重視地方聯繫,所以在台灣的成立順序大致上是先以縣市命名,然後再以鄉鎮市區或東南西北依序成立,在台北市因為扶輪社太多了,行政區跟東西南北當然不夠用,到我們已經用路名啦。那種用縣市名的社基本上都有一定年紀了,50歲在裡面大概也只是小老弟,我這種35的就是小老弟的小弟,的小弟。
很多人以為參加扶輪可以怎樣怎樣,其實社裡面是不鼓勵你利用扶輪怎樣怎樣的,而且某些行為還被具文禁止,例如為了商業目的發送信函給其他社員,或者向其他扶輪社員尋求財務支援。那這樣,除了消除小兒麻痺、捐助獎學金外,參加扶輪社能幹嘛呢?
老實說,參加這種成員年紀上下可以差距50歲、3個世代,行業、社經地位都有很大差距的社團,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不小的挑戰了,如果還要跟大你30歲或小你30歲的人一起開會、服務、共事,從中能夠獲得的成長空間與學習機會,就人生長期來看,遠遠比直接商業利益要來得珍貴。特別是很多經營管理上的問題,有時候同儕切磋不來的、書上看不到的、學校老師沒有能力教的,開口問問前輩還是比較快。
人家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很多扶輪社一個社就有幾十老,你看這有多珍貴?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