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12:02 / Richyli.com 李怡志
每次到了選舉前後,就可以在媒體上面看到許多雙重標準、「對人不對事」的案例,很多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或媒體可以今天這個立場,明天那個立場;我可以,你不行!藍綠都一樣。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覺得很頭痛,想說這樣下去這個社會永遠沒有對話與和解的空間。最糟糕的是,這種立場雙重或看似神智不清的人,多數都標榜自己受過高等教育。受過「高等教育」不代表一定是知識份子啊,傻瓜,不信去看看希特勒當初身旁的策士頭銜如何,一堆博士、教授、貴族,這些人後來做了多少傻事?
為了鼓勵政治人物表態,所以這次立委選舉的時候我們在Yahoo!新聞弄了一個「立場量表」,可惜大部分的立委選舉人都膽小不願意表態,例如我自己居住選區的林郁方,每次在攝影機前都一副正義勇者的模樣,實際上呢?我曾當面邀請他填寫立場量表,林郁方明明說好了但之後卻不願意填表,膽小得很,選區選民就幾個重大議題的立場請他表態他都不敢。下一屆如果他還參選,別想在我們這個社區貼海報。
這一次我知道台權會也有募集類似的量表,以後可能會收集量表的機構越來越多,像這種連態度都不讓你知道的候選人,你選她/他幹嘛?單純因為人漂亮、人帥、有錢、賭爛、爽?這種人根本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投票給他,因為他可能會為了小小利益就改變自己立場。不過我反對台權會這種拿別人立場「給分數」的行為,或者將自己的問卷結果稱為「人權素質」,這種態度實在噁心到極點。到底有權力自詡「進步」?過去我們看過許多自詡進步人士,獲得權力之後完全的腐敗,這是題外話。
立場量表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是讓讀者去探索自己在特定議題上的立場。這些立場很多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隨著年齡增長、智慧增加、視野提高而慢慢建構的。立場當然會改,但不是那麼容易,一旦把自己立場紀錄下來,就不容易隨著特定政治人物或低質媒體而操弄,也更能夠看出這些媒體與政治人物的本質。就拿「廢除死刑」來說好了,選舉前後很多媒體與政黨充分展現了「對人不對事」的本質,這種就是可恥的行為,明明自己所屬的陣營是 A 立場,但看到不喜歡的某甲也是 A立場時,竟然可以出面批評某甲支持A立場,神奇!或者同樣的事情我們做可以,但你們不行。
雅虎奇摩上次立委選舉的20道題目,是根據政治學課本 XD 、政治團體、權益團體、新聞時事等等蒐集而來,然後經過讀者票選後篩選半數後的結果,可以算是民眾比較關心的,這20道題目如下:
- 請問您贊成同性別伴侶結婚或認養子女嗎?
- 請問您贊成安樂死嗎?
- 請問您贊成死刑嗎?
- 請問您贊成走向高福利、高稅率的社會嗎?
- 請問您贊成性交易合法化嗎?
- 請問您贊成承認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學歷嗎?
- 請問您贊成政府改成內閣制嗎?
- 請問您贊成政府訂定基本薪資嗎?
- 請問您贊成政府補助生育嗎?
- 請問您贊成政府編列赤字預算嗎?
- 請問您贊成限制各級選舉的經費上限嗎?
- 請問您贊成降低個人所得稅嗎?
- 請問您贊成高等教育普及化嗎?
- 請問您贊成健保只保大病嗎?
- 請問您贊成國中基測採用一綱多本嗎?
- 請問您贊成採取募兵制嗎?
- 請問您贊成調降遺產稅及贈與稅嗎?
- 請問您贊成學校教師體罰學生嗎?
- 請問您贊成興建蘇花高嗎?
- 請問您贊成鞭刑嗎?
我再把我們「題庫」比較大的幾個題目拉出來:
- 賭博合法化(這題是第21名,後來經過多次檢查,確定還是21名)
- 墮胎
- 槍枝合法化
- 輕毒品(大麻這種)
- 核電廠
- 狗肉能吃嗎?
- 人類是否有權力剝奪其他動物的生命?
再列舉幾個:
- 總統的子女能否有外國籍?(討厭的不行喜歡的可以?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 總統的配偶能否工作?
- A黨的政治人物能否至B黨主導的政府擔任要職?
- 政府是否應該補助油價?
- 國會最大黨與國家實質領導人應該同政黨還不同政黨?
- 國家領導人及重要幕僚與能否兼任黨職?(或黨職主管兼任政府高官?)
- 媒體工作者、負責人、擁有者、股東能不能兼任民意代表?(藍綠這種人都一狗票,但都責怪對方)
- 「抵制」、「拒買」、「Boycott」可不可以作為表達(抗議)政治立場的工具?
我相信這個Blog的讀者大部分都有能力透過大量思考來確認自己的立場,不會輕易被牽著走。不過有些題目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就可能出現對人不對事的情況,端看誰說、或發生在誰身上才決定,有些時候我自己也難免這樣。所以大家不妨多提供一些重要的題目讓社會一起思考,雖然不一定需要公布在外,但可以銘記在心。
2008-04-25 19:43 / Richyli.com 李怡志
許多重視圖像的簡報書中都會使用比較法,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也用過很多次,基本上就是把兩張在時間、空間或其他層級可以對比的圖片放在一起,讓你看看兩者有啥不同,有圖有真相,有兩張圖就更好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 Visual Aid 需求。
Kiva 最近跟一家銀行合推「商業認同卡」,你透過Kiva貸出去多少錢,這家銀行都會相對再給出同樣金額(我猜也是貸出而非捐出,否則成本太高),每個月上限為200美金。這張卡大家就不用去申請了,這是給「美國中小企業申請的公司卡」,但是宣傳影片挺不錯的,左邊是「勤奮的美國商業社會」,右邊是「勤奮的新興商業社會」,我覺得影片剪得不錯,情境跟畫面都很有意思,很適合拿來當成簡報中對比影像的動態範例。
標籤: kiva, presentation, visual, 簡報
2008-04-24 14:12 / Richyli.com 李怡志
最近越來越多 Kiva 的微型貸款者還款,有準時的,也有提早的,所以本金又變多了,可以再借貸出去,Kiva 的通知信多到我已經不想看了,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據說要斷交啦)的Marciana Oporto de Gomez女士,她當初只有申貸100美金,我是找了好久才找到這種總金額低而且還沒有貸到錢的「客戶」來獨家放款。這位女士也很有情有義啊,五個月就把錢還完了。
很巧的是,昨天收到了最新一期的 COLORS 雜誌,主題是 Money,雜誌還附上了兩張類似海報的「Microcredit」漂亮文宣,是 Benetton 跟 Birima 這個組織聯名的,裡面很圖像式的告訴你微型貸款如何幫助那些每日生活費在1美金以下的人可以從事商業活動,改善生活,有99%的微型貸款者會還款,其中93%的貸款者可以因此獲利,平均2年內靠微型貸款增加一倍的收入。
今天從沃頓知識在線的RSS中又看到「小額信貸在成長:成功給新興國家中的投資人和從業者帶來了新挑戰」這篇文章(中國大陸現在把微型貸款稱為「小額信貸」),裡面提到了更多非常令人驚訝的數字,還有MFI目前的經營環境。
好啦,我知道這股神秘的力量又在牽引我,要我去Login Kiva 帳戶(還有隨後的Paypal),從事神秘的社會放款丁種金主工作了。
今天總共放款給9個「客戶」,累積起來已經放款給22個「客戶」了,加上今天又額外 Paypal 過去的本金,這半年來陸續「累積」貸出去的金額已經超過台幣 2 萬了,雖然金額很少,不過感覺挺好。
最近發現 Kiva 當中的「客戶」已經從小有規模的個體戶、小商店、小農戶漸漸轉變成「連坐小組貸款」(Group Loans)了,貸款時是用小組的方式來申請,然後大家平分金額,如果有人到時後還不出來,其他人要連坐代償,今天也放款給5個連坐小組來試試看。
各位親愛的讀者啊,如果你打算把大愛散佈在全世界需要幫助的地方,而且最後本金「幾乎」還能夠收回來,可以試看看 Kiva!
標籤: kiva, microcredit, Microfinance
2008-04-22 00:20 / Richyli.com 李怡志
上周末可以說是典型的扶輪周,扣掉上拉丁文與備課的時間,幾乎都在扶輪社度過,星期天還跨到3480替扶青團地區研習會上課。
星期五晚上原本被一位超級阿宅拉去他們社的授證,是的,現在參加扶輪社的阿宅也很多,或者說扶輪社也有很多阿宅。但該重量級阿宅當晚另有要務,所以我只好硬著頭皮,充當社長代表參加台北北區扶輪社的49周年授證,並且順便歡迎國際扶輪總會會長代表。
當晚讓我印象最深刻並不是國賓飯店慢條斯理到鳴鐘散會還沒出點心的上菜速度,而是傳說中「老社」才會有的「老社友」。當天晚上北區社有致贈禮物給兩位老社友,其中一位已經98歲了,據說每周都會開開心心去參加例會。扶輪對於我這種生涯才在課長島耕作等級的上班族而言,是一個從多向度體會「黃昏流星群」的好地方,我看到98歲的社友,心中十分震撼,也自問自己如果活到98歲,還有沒有「能力」出席扶輪例會?另外一位資深的社友是「創社社友」,年紀不詳,但也不可能太年輕。如果跟我一樣35歲加入扶輪運動,經過50年之後就85歲了。一個社團連續參加50年,半個世紀,想來真是不簡單。
星期六上午參加的是3520的地區年會,就我現在的認知,扶輪社在台灣能定期舉辦的最大活動就是各地區年會了。最近因環境所迫不得不開始留意領導這件事,原本我想說每個社團不都一樣,辦活動就辦活動,我從大學參加社團起弄過多少活動,扶輪地區年會哪有啥不一樣,只不過就是人多、外國人多而已。可是現在慢慢去思考,才了解前輩說在扶輪學習領導到底是什麼意思。要辦一場年會,前前後後得有多少社友參加?這些人可不是大學學生或年輕阿宅哩,99.999%事業都比你成功,要協調大家開會就很難了,更別說帶領大家做事。因為下午還要補拉丁文,所以得提早離開,其他人就別說了,當我看到最後面放投影片的竟然是柯耀宗學長時,我就知道扶輪社為什麼一再強調領導了。
除了領導,服務也很重要,最近要開始思考接任社會服務主委之後,要不要向扶輪基金申請Grant來從事社區服務。扶輪社友每年都要大量捐獻給扶輪基金,這之中有很多被拿去「撲滅小兒麻痺」與各種獎學金,還剩下一點點小錢可以當成Matching Grant給有心從事社會服務的扶輪社申請,例如大安溪部落的計畫、梅園部落等等,國際扶輪還有一個Matching Grant的「目錄」,裡面的計畫看起來就跟Global Giving這些網站一模一樣。我想台灣需要幫助的人與社區還很多,就看我明年卸任前能不能找到「投資報酬率」高又能夠長期投入的服務計畫。
2008-04-19 20:08 / Richyli.com 李怡志
身為,唉,說實在不好意思,我想說的是「知識分子」,特別是走歐陸系列的,學不好拉丁文老實說挺丟臉的。說來當初真的很懶,年輕時候也渾渾噩噩過,所以這些年來拉丁文一直停留在背單字的程度,字是背了一些,但只要遇到各種格、時態、變格等等變化時,就看不出到底是哪個字了,很沮喪,這種學習經驗老實說跟「用漢字去猜日文」的經驗差挺多的。雖然有心突破,書也買了一堆,但整套的Wheelock課本、習題跟讀本就放在書櫃上面培養菌種,Oxford Latin Course曾經是我的「如廁隨手書」,可是看了幾課之後我就覺得人生灰暗,只好讓它乖乖在陰暗的角落與拉丁字彙本一起咒罵主子無能。
主子確實無能,要一邊工作一邊自修拉丁文實在很困難,而且動機很薄弱,一來是台灣根本沒有TOLIC(Test of Lati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與Toeic無關)可以考,二來,就算你TOLIC考到凱薩級或奧維德級,然後呢?寫在履歷表?薪水倒扣5000吧!為什麼要自修呢?因為台北市能夠讓社會人士上的拉丁文課真的不多,很多大學(或神人讀的高中)有開拉丁文課,但我也不可能抽空去旁聽啊,總不能為了拉丁文把工作辭了去創業。我中山的學生讀了輔大都被我騙去學拉丁文,反而我自己一直等不到給社會人士的班,一直到前一陣子去師大觀摩伊甸舉辦殘障體驗營時,才發現師大要開班。當天上午看到小廣告,下午就去報名、繳錢,拉丁文班的稀有程度可想而知。
師大法語中心的拉丁文老師是一位可愛的法國籍年輕神父,他今天說他屬龍,還小我四歲。法國籍的神父在台灣用英文教拉丁文,好吧,看起來有點複雜,不過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全世界只有梵諦岡還在用拉丁文,而且法文又是從拉丁文演化而來,法籍神父來教拉丁文再好不過了。神父今天拿出了他父親用過的拉丁文課本,很好,代代都學拉丁文,程度應該好到不行。
神父今天教了如何透過屬格(Genitive)來判斷變格(Declension)的方法,這也是我自修時障礙之一。神父的整理真的很有效,而且我在課本上沒有看過,這真是神父的密技啊 T_T 。
變格 | 屬格 |
1. | -ae |
2. | -i |
3. | -is |
4. | -us |
5. | -ei |
我實在是偷懶到不行,所以剛好在Genitive中看到了A、I、U、E,只不過I出現了兩次,就當成口吃,只要有背過あいうえお,看到屬格就能夠知道是哪一個變格啦。兩個I,當然是字母少的為先,這樣就很好分辨了,-I 是 2. Declension,-IS 是 3. Declension。多出的那一個お,就是「哦,我會背了」!這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特別是我在背變格判斷與第一變格的六格單數與複數字尾十二個字尾變化的同時,我的同事都在烤肉打漆彈吃吃喝喝,我就更要認真學習啊。
標籤: 拉丁文
2008-04-15 09:55 / Richyli.com 李怡志
這幾天一個跟一般網路User關係比較少,但產業影響比較大的新聞是 Salesforce 與 Google 合作了,在Salesforce中也可以使用Google Apps。同樣一個題目,我看到兩個版本的介紹影片。
第一個應該是 Salesforce 製作的,一氣呵成,很專業,典型的簡介影片,溝通的對象應該是企業端的決策者,但人性不足。如果同樣的素材與腳本拿來給真人當簡報的材料,中間很難有機會停頓、隨機應變。
這一個應該是 Google 製作的,利用最近挺流行的「紙片簡報」技巧製作,比較強調技術面的說明,有意塑造高度的「人味」,也比較類似實際簡報的方式。同樣的腳本如果製作成簡報檔案當成Visual Aids,會比較適合用活人來說明,中間可以隨時停頓,說明、解釋。
同樣一個主題,但兩隻Video的溝通對象、策略、腳本與呈現方式都有所不同,各有適合使用時機。兩個都看一看,想一想,是一次不錯的簡報學習經驗。
標籤: google, salesforce, 簡報
2008-04-12 23:58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雖然接受過兩次所謂「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課程,也設計過教案,但我從來沒有實際拿自己設計的教案來教學。不論是平日在中山女中上課或者去他校演講,大多只是在現有的主題框架下盡量帶到媒體素養的精神。如果單講「媒體素養」,學生是不愛聽的,這次剛好學生自投羅網,三月中二年級學姐想要規畫一次「模擬採訪」的活動,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順手拿過來,當成一次具有媒體素養精神的採訪實務體驗課。重點在於傳遞媒體素養,而非採訪技巧,不過還是給了學生一個「記者生死鬥」的聳動名稱,免得被識破 XD 。
中山女中說大不大,但兩個年級的學生要走到科學館爬上五樓,確實會耽誤一些時間,所以實際操作時間只留 40 分鐘,在 40 分鐘內要說明活動內容、情境模擬、各組報告與老師講評,時間短,還好二年級學姐也很多,所以可以有相當多的角色可以安排。
教學活動的背景大致上是這樣的:台灣最近幾年有非常多的性侵害、性騷擾指控新聞,媒體經常只有單方意見,或者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就將被指控者描繪成混世大色魔,當事人輕則丟官失業,重則離婚自殺。我希望學生能夠在這次活動中感受一次這種新聞的產製過程,並且體驗在訊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媒體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新聞,從而反思未來閱聽類似這種單方控訴新聞時,要不要在第一時間全盤相信,並從中看出媒體可能疏漏之處。在此同時,也順便模擬幾樣媒體常見的採訪途徑,包括記者會現場與現場轉播、在慌亂中找尋其他新聞來源,以及個人人脈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可惜的是我的企圖有點太大,所以最後無法很完整的將採訪實務的差異說明清楚,還好活動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此,如果學生以後進入傳播科系,相信老師們還會再詳細說明。
活動一開始先由學姐說明一下,有一名女學生投書媒體表示即將出面控訴男老師性騷擾。(「有畫面」,讚啦,請派攝影!)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大約十名學生,一開始要自己推派一位「採訪主任」,然後由採訪主任分派採訪任務。
採訪現場有好幾個:
- 投訴記者會現場:由民代(學姐飾)、疑似遭性騷擾學生(學姐飾,依法外表姓名學校都不得公開啊)一同控訴,就在教室內,所以留在教室內的同學都能夠看到(聽到)記者會現場,這是希望重塑編輯室透過SNG了解情況並遙控記者的情形。現場所有記者都能提問,不再現場的可以打電話遙控記者(但學生都沒有這樣做)。
- BBS:這是一定要的啦,上網找一找,有找到一些關於被指控教師教學太認真、當學生當很兇的留言。當然這些留言都是寫在黑板上的。
- 教師家門口:當然只有傭人(學姐飾)出來啊,傭人沒有接受過發言人訓練,會亂講什麼也說不準。
- 學校隨便抓的同學:被隨便抓到的女學生(學姐飾)說好像修過該老師的課,記得老師會看女學生胸部。
以上都是真的有「現場」,要派記者到現場採訪。另外還有一個是校長,但由於校長不在學校,所以學生只能電話採訪,要真的打手機給校長(學姐飾),受到時間影響,不是每一組都能夠真正問到校長。校長是站在老師這一邊的,表示遭指控教師教學認真、嚴格,不會對學生不禮貌。
接下來的全部都是記者或媒體自己的人脈,學生都只能電話採訪,每一組抽籤,籤上有電話:
- 老師的妻子(學姐飾):一開始拒絕採訪,後來只說沒有這種事情,相信自己的先生。
- 老師的大學同學 A(學姐飾):表示很久沒有跟老師聯絡了,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如果學生主動詢問,則提供遭指控老師的電話。
- 女學生前男友 A(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玩玩而已,不是認真的女人,相信女學生出來指控的動機不單純。
- 女學生前男友 B,也是老師的學生(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私生活糜爛,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
- 老師的同事(學姐飾):認為老師教學認真,不過在成績上太嚴格了,也指出遭指控老師很受女學生歡迎,也跟女學生很親密,同樣的,如果學生會詢問,則提供老師的電話。
- 老師(由本人扮演 -_-):表示完全不知道學生出來控訴,也否認曾經性騷擾學生
我設計教案時,預計最多有三組可以採訪到被指控的當事人,但這點算是我想太多了,16歲的學生沒有聰明到在採訪的過程中還會詢問更多的新聞來源,所以只有一組有採訪到被指控的老師。
令人驚訝的是,剩下五組學生都可以在沒有被指控當事人的說法下,上台「播報」新聞,學生雖然才高一,受到新聞的影響卻真的很深,都會用「羅生門」、「交給司法單位來處理」這種方式來結尾。
令我更驚訝的是,唯一一個有人脈可以採訪當事人的那一組,雖然也(獨家)採訪到當事人,但最後卻沒有報導這一點。由於是獨家線索,除非是惡意負面報導,要不然在真實的媒體中一定會大作,絕不可能捨棄這一段,不過高一學生當然不知道媒體如何看待「獨家」的價值,所以就捨棄了平衡報導的機會。她們處理的方式當然就是依照自己的天性(這都是媒體教壞的啦),然後一面倒地偏袒特定一邊,也不是特別在乎兩造平衡這件事。
我在想,一般沒有接受過媒體素養教育或者媒體訓練的閱聽人,看到一面倒的新聞,大概也不會覺得不妥。
如果下次我提供當事人照片(我的)與姓名(我的),不知道學生處理的方式會不會不一樣?我猜應該每一組都會把照片拿出來用吧。
標籤: education, journalism, media, 媒體素養, 教育
2008-04-10 22:53 / Richyli.com 李怡志
奧運聖火這次不來台灣了。或者又來了。就像師父背少女過河的故事一樣,有些時候物理上已經沒有了,但心理上卻念念不忘。當初希望聖火來的人,現在看著電視也覺得無聊;反而是當初反對聖火來台灣的人,現在可能懊惱喪失大好的抗議機會(還有隨之而來的曝光版面)。
聖火來不來,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這次比較認真看了一些聖火的報導,才知道從雅典出發之後,會有一個(或多個)不能熄滅的「火種」,這個火種的火將會一直傳遞到開幕典禮上。之間火炬傳遞只是「分靈」而已,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那麼要點幾百幾千支火炬當然不是問題,只要火種不滅,熄了一支火炬,還有千千百百火炬啊。聖火有兩個意義,其一是「火的傳遞」,大致上是透過光與能量象徵一種香火一脈相傳的感覺,其二就是萬人參與的感情,越多人越好,否則聖火點燃之後只要裝在一個小瓦斯爐放上吉普車一路從雅典開到北京也可以,何必這樣搞得緊張兮兮又每天都要危機處理。
說實在,透過人來傳遞火種的事情台灣人太強了,就這個觀點而言,奧運聖火沒來台灣很可惜,不然一定可以破一些紀錄。我心中規畫了兩種方式,如果奧運聖火有幸來到台灣,可以酌予參考。
第一條路線基本上由菸商贊助。當聖火從基隆港登陸後,就由剛滿二十歲的健康年輕人,嘴巴叼著台灣菸酒公司的菸(鄉親啊,這時候一定要愛台灣啊!),用奧運聖火來點菸,然後要很大力吸一口,因為吐煙的時候攝影大哥要拍,所以要吐得慢、優雅,鼻子那邊的煙要自然微微透出,不大力吸是不行的。等攝影大哥都拍完之後,向後轉,可以看見一條長長的人龍在等,等著你把火借給她/他點。有抽過菸的應該都知道我在說啥。就是用一根點燃的菸,去點另外一根,這是人類最親暱的行為之一,簡直比猴子互相抓跳蚤還感人,聽到:「幹,賴打沒火,我這根借你點」的時候,你輕輕地抓住對方那一根,然後微微顫抖地接下對方的火,彷彿世界上所有的委屈在這一刻都消失了,背後也慢慢響起由中視大樂隊伴奏的「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從基隆港到高雄港,大約500公里,每公尺站一個菸槍,差不多要50萬人。不過這種方式說實在還挺花時間的,一個人就算20秒,50萬人大約要4個月(我還真的算了一下)才能傳完,所以不用50萬人同時間等,預計時間前2小時會用簡訊通知你。在這長達四個月的過程中,董氏基金會可以有大量的時間從事「戒菸就贏」的活動宣傳,主辦單位也承諾會將報名名單Copy一份給董氏基金會,並且安排因為抽菸而身體很不好的菸槍擔任最終站的「火炬手」。(請牢記「吸煙有礙健康」)
第二種方法感覺上就更像「聖火」了。台灣人最愛拜拜啦。就跟前一個活動一樣,只不過改成用香與蠟燭。蠟燭裝在有輪子的神轎上(請勿大力搖晃!),用大約時速1公里的速度前進,行經台灣所有重要廟宇,十方信眾可以在這用「洋火」點香,或者蠟燭,或者光明燈!台灣很多廟宇的蠟燭也是經年不滅的,如此希臘的聖火可以在台灣傳遞千千百百年。神轎前後都放香火箱,這一趟走下來募集的善款,我猜會超過體委會一年的預算。
標籤: blogtorch08
2008-04-09 10:28 / Richyli.com 李怡志
觀察了 Twitter 一年多,又再一度證實我自己長久以來的看法:「工具是中性的」。至於一個工具會被如何使用,端看使用者的人性如何,還有所在的環境與情境。我看過很多人把 Excel 當 Word 用,也有不少人把 Powerpoint 當 Word 用,人生都一樣快樂。
同樣一個 Twitter:
- 有人拿來當(微型)Blog寫,數量相當多;
- 有人拿來當公開的即時通訊,互動也不差;
- 有人(或單位)拿來經營媒體,從失蹤兒到CNN都有;
- 有人拿來當成社團留言簿使用,維繫小團體情感;
- 有人拿來經營Fans俱樂部,看來也很成功。
雖然我去年初就開了帳號,不過去年研究的重點並不在此,所以一年貼沒有三條,其中還包括用Palm在無線網路環境下的測試。
今年會花比較多一點時間在上面,目前思考的角度是微型 Blog,可能也會夾帶一些行動裝置的體驗,各位舊雨新知有空也可以撥冗參觀一下,帳號還是叫做 Richy。
2008-04-01 21:56 / Richyli.com 李怡志
在這個時代,資訊的焦慮跟胎記一樣,是不會消的。最起碼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前一陣子發現美國主流雜誌的「提要」越來越多,甚至成為相當吃重、位置很好的新內容,感覺上是放大、篩選過的索引,讓沒有時間的讀者,最起碼能夠把這些濃縮的內容消化完畢。
雜誌的讀者焦慮不堪,那報紙的就更不用說了。且看紐約時報怎麼辦。
紐約時報先前的提要是從頭版下面開始走起,但位置不固定,在6 Column的版型中委屈地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這一天的是在右下角,面積並不小,名稱在頭版是「Inside」。
然後走到二版,名稱改為「News Summary」,一點點就沒了,排得很密很密,下面還要讓一點點位置給「勘誤」。三版就開始國際版了。是的,國際版,台灣的報紙不論立場都不會這樣做,心中的讀者素質有多高大家都知道。
這幾天我發現紐約時報的提要也變多了,而且排得比較鬆、比較清爽。就這幾天的觀察結果,看起來位置都固定在頭版下,這也是很多其他報紙的作法。固定位置有利有弊:讀者往下一翻就能找到提要,此為利也;頭版的彈性空間稍微減少一點,此乃弊也。這塊現在稱為「Inside the Times」。
然後呢,不誇張,二版、三版除了廣告,就都是提要。圖文並茂,看起來壓力沒有那麼大,但需要更多編輯的工,還是叫做「Inside the Times」。
近照來一張:
這樣就結束了嗎?沒有,四版繼續。這部分是「網站提要」,請讀者有空多多上網去看看。網站提要在舊版也有,這次小改版就放在一起了。勘誤放在這裡下面。
這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趨勢了,你時間不夠、我時間也不夠,資訊每天如此暴增,安靜的看完整份報紙或整本雜誌成為 Todolist 上永遠點不掉的願望,更別說把網路新聞或者RSS Feed讀完了。如果今天一般人需要知道的事情有50件,誰能夠精準提供那50則(依照讀者的習慣,應該是給60則)的提要,誰就能夠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