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7 22:43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還記得第一次吃麥當勞、吃肯德基的場景,那都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第一次吃的麥當勞還在,剛引進台灣沒多久,但當初台大的肯德基已經不在了。麥當勞、肯德基陪過許多像我這樣的人走過童年、少年、青年乃至於中年,甚至我還曾經把肯德基這樣的速食,當成「家鄉味」的某一種。
吃麥當勞、肯德基,那時候的感覺就好像現在去吃高級餐廳一樣高級,甚至比高級餐廳還高級,畢竟我6歲就吃過牛排,但要12歲才開始吃麥當勞、肯德基。漸漸地,麥當勞、肯德基價格越來越低,原本還算奢侈的速食餐廳,漸漸成為平價餐廳,可以天天吃得起,速食餐廳開始走入我們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約人、看書、殺時間,全都在速食餐廳解決。
讀大學的時候,看了許多媒體報導,幾乎把「在麥當勞打工」神化,我那時候心想,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才,才有機會進麥當勞打工、炸薯條。最近麥當勞慶祝來台25周年,出了一本《第一份工作就上癮》,看完之後十分佩服,畢竟麥當勞這麼大規模的企業,要讓薯條的味道在全世界都十分類似,要保持相同的衛生標準,都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再加上許多員工都非常年輕,要如何培養、訓練、激勵這些年輕的工作伙伴,讓他們在工作中建立自信、滿足自我,也不簡單。從管理的層面來看,這個產業的贏家,都是十分值得令人尊敬的企業。
也因為這樣,所以剛到歐洲讀書的時候,一時無法體會為什麼在台灣這麼「高級」的洋餐廳,常成為低下階層、遊民、社會邊緣人聚集的場所。麥當勞在歐洲展店很多,但客層很明顯,就是比較弱勢的那一群,就連員工也一樣,有色人種比例很高,聽說待遇並不理想。肯德基那時候在德國沒有幾家,當時幾乎都是非裔美軍去消費。
這幾年開始研究現代台灣人飲食習慣與肥胖之間的問題,當然也要花時間去了解速食店。台灣人這二十多年來,在速食店及美國政府的強力推銷下,飲食相當美國化(並非「西」化),吃得很油(因為美國玉米田產生了美國人消耗不完的熱量)、吃很多牛肉(玉米太多了拿去餵牛)、吃很少菜、吃很多薯條、吃很多精緻麵粉產品、喝很多加工乳製品、吃很多人工組合肉塊、吃很多炸雞、喝很多含糖碳酸飲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麥當勞,麥當勞的餐飲,按照早期農業的角度來看,都很「補」,熱量很高,吃多了容易發胖。
但麥當勞真的是「吃多」才不好嗎?之前看麥胖報告,好像只是「多吃」才有事情,畢竟麥當勞也提醒消費者要「均衡」飲食。不過最近看了《速食的恐怖真相》(Chew on this)跟《到底要吃什麼》(The Omnivore's Dilemma)之後,才發現速食背後的故事,不是只有熱量而以。
很多人都知道要克制吃速食,但通常受不了誘惑。最近把「速食的恐怖真相」傳給幾位同事看,當事人都說以後會將速食消費降到最低。我自己現在也幾乎不吃速食了,降價都吸引不了我。
《速食的恐怖真相》及《第一份工作就上癮》都是相當好的書,建議先看《速食的恐怖真相》,然後再閱讀《第一份工作就上癮》,對於這個產業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會讓自己多多思考自己、社會、環境與飲食間的關係。
標籤: book, diet, fast food, 減肥, 速食, 麥當勞
如果您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到,請幫忙推,謝謝。
貼到: 分享
Yahoo!分享書籤 / Del.icio.us /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