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業志工主義新體驗


從14歲第一次幫伊甸基金會在當時還要門票的榮星花園義賣麥斯威爾咖啡包起,已經當了很久很久的志工了。19歲進了台北市紅十字會急救教練團,當了一年助教之後到德國,在德國紅十字會也當了幾年的基層志工。回台灣,在紅十字會當急救教練,迄今也十幾年。

話說20年前有一次也是幫伊甸在街頭義賣德恩奈牙刷時,還被抓進台北火車站的鐵路警察局(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後一次啊),看到裡面一堆穿著黃背心的其他大學志工一起被留置在警察局時,心中當然覺得好氣又好笑,但也開始讓我思考,除了這種「出力」型的志工外,如果我要從事公益活動,到底有什麼更好(而且不會被抓進警察局)的方法呢?

我想到的是專業志工,或者,如何透過專業志工主義(Professional Volunteerism)來實踐。

在紅十字會當急救教練,雖然之中經歷了急救員、高級急救員、教練班,加上我自己還有德國水上救生員證,又考了EMT1,甚至自費上「防火管理人」班,但說真的,我很清楚自己又不是醫護專業,頂多就是個初級的Paramedic。年輕時還覺得教急救有點「專業」,但教了十幾年,漸漸覺得跟出力沒有差太多(還有很多教練教搬運傷到腰!),跟專業的關聯性很低。而且,紅十字會的專職員工也不認為你是專業啊,這是最糟糕的一點。

我心中理想的專業公益有兩個方向,一種大概就是像醫師這樣,直接用職業專長來從事志願服務,不管是遇到窮苦人家不收錢,或者上山下海遠赴戰區去義診,提供的都是別人不容易取代的專業服務。另一種則是對非營利組織提供專業服務,例如會計師幫忙簽證或者提供財務專業教育,擔任董事等等。

職場誤打誤撞幾年,我的職業專長不慎落在視覺溝通、新聞傳播、(網路)公關行銷與教學上,感覺都是不太能夠直接服務的專長。免費幫人寫稿?到偏遠小學教小朋友經營社會媒體?看起來相當不討喜。在高中當了快七年大傳社指導老師,我覺得是我最接近我自己理想專業公益的一個活動。

另一方面,因為採訪撰寫這本書的時候,看到許多非營利組織經常受於外在環境限制,缺乏某些一般公司常備的專業。有些專業需要請到專人才能擁有,但有些只需要接受教育訓練,就可以被專業賦能。

我服務的公司前一陣子推動了 Random Kindness(隨機行善)的活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什麼性質的活動。我恰巧也獲得邀請,可以受到「贊助」來行善。遺憾的是,我一開始並不知道 Random Kindness 是什麼,只知道我有一筆小小的預算可以來行善,然後想了很久,到底這一筆少少的費用,如何能夠最佳化、發揮最大的效用?後來決定,我可以透過自己的教學,替非營利組織增加資訊視覺化與簡報的能力。與公益自律聯盟討論後,決定用青輔會志工中心的場地,他們負責報名與行政,我則是出人(現成的)、出時間(年底放假),然後自費提供「惡名昭彰」的圖表講義作業本。

等報名結束後,我才收到公司的通知,原來 Random Kindness 並不是我想的那樣,Random Kindness 老實說還挺難的。而且公司還規定完成日期要在12/21之前。所以我跟我的「隊友」M小姐最後替「網路星期二」的參加者提供了一些咖啡暖暖身子,並且買了許多公益彩券,希望中獎的人還可以 Random 下去。當天晚上又買了一些夜來香,在另外一個慈善餐會上隨機送出,乖乖把答應完成的事情做完 XD 。

那說好的的圖表班呢?當然是繼續開啦!反正講義印一本沒多少錢,我自己出沒關係。


很高興趕在2009年的最後一天,可以把這個班開出來(也感謝公益自律聯盟的幫助,還有漂亮的的文宣),這樣我今年在許多的「第一次」之中,又多了一個新的體驗,也是我第一次用這種方式,當專業志工。

這樣的課程,不論學員自己繳費來上公開班,或者我去企業內訓,「市價」都相當可觀。但,今天當一天的「專業志工」,除了表面上貢獻的這些「價值」外,因為非營利組織的夥伴們感覺上平常更少以視覺方式處理量化資訊,我想對於很多進教室才知「上了賊船」、被活活操死的非營利組織朋友而言,將這一天下來的衝擊帶回非營利組織,未來組織不論對內或對外溝通時,可能創造的價值可能會比我一天的小小付出更大上許多,這才是讓我最開心的地方。

標籤: , , ,



 Beta百貨之旅


人總是要在失去之後,才知道自己最珍惜的是什麼。這種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很可惜的是,總也是要在失去之後,你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啊!

我年輕時候曾經在異鄉把「肯德基」當成「家鄉的口味」,中年之後才知道自己的膚淺。但最近因為週末都在忙碌,突然我就懷念起各種百貨公司,京華城、中和環球等等。畢竟我是一個很愛逛百貨公司的人啊,從小就是在遠東百貨跟芝麻百貨長大的,可以說,百貨公司就是我的第二個家!在國外旅遊,百貨公司一定是必逛景點,管他是在德國、法國、美國還是韓國,就算在花蓮我也要逛三商行!

我最近才知道,原來博物館、音樂廳、市政廳跟教堂都是掩飾我膚淺的藉口,我真正喜歡的,是百貨公司啊,這才是現代萬物博物館啊!是消費的教堂啊!

最近讓我特別焦慮的兩件事,就是Bella Vita開幕了,話說台北只要有百貨公司開幕,通常第一個月我就會去視察考察了,藉此增加我對消費者的Insight(這詞不知道為啥大家都要用英文),如果我對消費者有絲毫的Insight,都是百貨公司教我的。Bella Vita這麼有話題的百貨公司,我這麼久沒去,心中的焦慮與不安是可想而知的。

然後京站又開幕了!這下焦慮又增加了!

終於今天找出半天空檔,可以去看看。

第一站,京站。雖然是在「後火車站」,現在聽起來感覺有點落魄的地區,可是後火車站在幾十年前,可是很繁華的地區啊。京站的面積可惜太小,看內部的空間還算有趣,但就是大型Mall的感覺,類似購物中心。不過京站最有趣的地方是跟交通轉運站高度結合,從捷運、從客運轉運站都能快速直達,很有當初「後火車站」的氣氛,可能會是中南部人上台北的第一站之一。

客運轉運站挺不錯的,只是樓上看看,發現等車的地方廢氣味道很重,我不知道等久了會不會暈倒。最近幾年全台演講,說實在搭高鐵未必是最方便的,因為接駁太差了,或許以後可以考慮看看客運。

考察完轉運站(是的,我是業餘的都市空間研究者,真的是考察 XD)後,原本打算打道回府,想說明天早上還有扶輪社例會,是不是例會完再順便去Bella Vita看看。還好我最後決定一鼓作氣,不然明天我一定會後悔。

說實在,去過這麼多百貨,國外最有名的也都去過了,還沒有看過這麼多人在百貨公司一樓中庭拍照跟自拍的,當初的101百貨開幕時也沒這麼誇張。就像德國的KADEWE頂樓的美食街(Feinschmeckeretage)以超華麗專業美食在百貨公司界搶下不可動搖的地位一樣,Bella Vita的一樓中庭勢必也將以拍照遊客之多在百貨公司史上寫下新的一頁。

從樓上逛到樓下,我覺得Bella Vita百貨公司取名還很有哲理。畢竟我對命名有一點小小的興趣,其實Bella Vita的頭尾,就是Beta。這其實是一間正在進行「萬人公測」(Open Beta)的百貨公司。所以我們去逛的,就是Beta百貨。

目前看來整間百貨生意最好的,就是B1的星巴克,而且看起來也是很Beta的星巴克,幾乎是「花車」級的。B2的美食街,不好意思,如果你去過KADEWE,就不會覺得特別高級。

不過Beta百貨既然現在還在Beta,等所有櫃位與店家都進駐之後,我預計應該還是很好逛的。

在此之前,我週末還是繼續備課好了。

標籤: , , ,




(2009年12月19日,於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2009 NPO責信國際研討會上,針對 Guide Star India CEO Pushpa Aman Singh 女士〈NGO Accountability in the Indian Context〉一文的回應。因為論文收到晚,沒有印入手冊,所以張貼出來,請各位批評指教。)

李怡志

近幾年印度在國際上都以「Incredible India」來做為旅遊廣告的標語,甚至台灣的公車上都可以看到「Incredible India」,聽完 Pushpa Aman Singh 女士的分享後,我們以後還可以說「Incredible Indian NGO Accountability」,因為印度的公益責信發展,確實值得我們借鏡。

在今天的研討會中,所有台上的來賓都來自於非營利組織或者學界,只有我一個人的頭銜看起來十分突兀,所以請容許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在Yahoo!奇摩眾多的服務當中,有一個比較不顯眼的是Yahoo!奇摩公益,這是雅虎在台灣眾多企業社會責任計畫中的一個,其他還包括公益部落格,公益拍賣、兒童網路安全計畫等等。

Yahoo!奇摩公益與Pushpa Aman Singh先前服務的印度 GiveIndia 一樣,都是線上捐款市集,或者稱為Online Donation Marketplace,是一個協助非營利組織找到捐款者,並且讓捐款者能夠依照自己的理念與能力協助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的一種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我們希望將責信與財務透明的精神放進去,所以上架條件大概是捐款平台中最嚴格的,而且捐款者可以看到他捐的錢,最後被用到什麼地方。Yahoo!奇摩公益 2005年上線,到今年已經協助募集了2億新台幣,大約600萬美金,由於台灣今年發生了88風災,所以單單今年就募集了1億1千萬左右,相當於340萬美金。

我自己也在台灣與德國紅十字會擔任15年的志工,當過北市紅十字會急救教練團的小隊長,先前也在企業型基金會服務過。Pushpa Aman Singh 剛剛提到教育捐款者與資源提供者,所以我想我今天會從企業與志工及捐款者兩種資源提供者的身分來回應。

印度雖然在非營利組織管理上與台灣一樣有不同的主管機關、法令,但最早的法令可以追朔到1860年的 The Societies Registration Act 與 1882 年的 The Indian Trust Act,都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時臺灣還在清朝統治時期,相關法令我想應該是沒有的,印度NPO相關的歷史比我們要悠久許多,但因為非營利組織數量超過百萬,所以管理起來也很困難。

在台灣除了紅十字會有獨立的紅十字會法規範之外,其他NPO或NGO大多受到不同主管機關管轄,所以管理辦法也不一,加上非營利組織的數量龐大,所以他律的力量絕對不足以規範、監督非營利組織,自律與責信就相對變得重要。

但在台灣,很積極願意將財務透明公開、並且加入監督機制非營利組織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我想出自兩個原因,一個是害怕喪失主控權,另一個是不知道自律與責信,對於組織發展的重要。

國外有很多非營利組織是以「會員」的方式經營,會員既是主要捐款與志工來源,同時也可以選舉董事會或者理事會,組織內自己有良好的民主監督機制可以自律與責信,但我接觸過的某些台灣非營利、非政府組織,雖然組織章程有會員大會與理監事機制,但為了規避內部監督,根本不敢對公眾招募會員,只有在選舉理監事的時候,才會冒出來自己身邊的人頭會員,透過這種方法確保「基業長青」,但同時也規避了最直接的內部監督。

但一個缺乏自律與責信的團體,未來將慢慢喪失很多機會與權益。

我昨天也參加了一場由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在會上看到了台灣大哥大5180平台的上架規定,提到非營利組織需要責信,而且就是用「責信」兩個字。台灣大哥大對於責信的具體要求就是主管機關評鑑甲等、提供年度計畫,或者,成為公益自律聯盟的會員。

同樣的,我們在Yahoo!的公益平台上架條件,也與台灣大哥大5180類似,如果是公益自律聯盟會員,最好;然後還要附上主管機關的勸募字號,確保非營利組織不論在自律或他律上,都能夠有最基本的責信認知,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在責信上。

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希望與企業合作,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捲動更多的人參與公益與自願服務。但我想從企業的角度來分享企業從事公益或者選擇合作對象時候的幾點考量,供非營利組織參考。

首先,企業,或者企業型的基金會,通常沒有太多的人力來審查非營利組織確實的服務內容,或者到現場監督,所以很需要類似公益自律聯盟、GuideStar India這樣的機構來協助提供資料或者過濾。

再來,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或者協助非營利組織時,都很擔心如果非營利組織有一天突然發生什麼事情之後,會牽連到自己的品牌與聲譽,再進一步延伸,就是影響股價與投資人權益,畢竟對於企業而言,特別是股票公開對外發行的企業,維護投資人權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因為種種不同的動機投入「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企業投入公益的資源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企業與第三部門越來越近之後,不但會開始要求非營利組織著重服務效率,也會希望非營利組織能夠提供清楚、乾淨、當責的自律報告,並且實施非營利企業治理。如果沒有自律的能力,企業的資源會越來越難取得。

此外,一個經過監督的非營利組織目錄對於志工與捐款者也很重要,台灣很多有錢的太太為善不欲人知,每天看報紙決定捐錢給誰,部分原因就是擔心愛心被濫用。而根據Yahoo!奇摩2007年的調查,有超過35%的人不捐款是因為不知道捐款動向,34%害怕遇到詐騙集團,如果一個非營利組織能夠獲得多項的認證,也能夠獲得捐款者與志工的信任。畢竟資源有限,資源擁有者若非宗教與功德觀,一定希望自己的資源可以有效率、透明地用在正確的地方。

我最後再提一點資源這件事。我自己曾參與兩本NPO與NGO書籍的撰寫,也相當認同專業公益這件事,所以在今年最後一天也替非營利組織的朋友開闢免費的商業圖表與簡報溝通課程,同樣的,為了擔心資源被濫用,所以我也只好透過公益自律聯盟來發送訊息,畢竟擁有資源的個人,比企業更難一一對於非營利組織徵信。

不論在台灣或印度,資源會漸漸往願意責信的非營利、非政府組織移動;而不願意接受他律或者自律的組織,資源勢必逐漸減少。

Pushpa Aman Singh剛剛提到很多印度的經驗,其中包括傑出年度報告獎(Outstanding Annual Report Awards),根據我們在雅虎的觀察經驗,很多台灣的非營利團體已經能夠寫出相當負責與透明的年度報告,或許台灣以後也可以有這樣的機制,鼓勵非營利組織多花時間在透明與責信上,雖然一開始可能痛苦,但最後必然可以獲得更多的回饋。

最後我想回應 Pushpa Aman Singh 所說的,我們應該多多教育政府、非營利組織與資源提供者(捐款者、企業、志工),當責不但有必要,而且對於非營利組織有益,可以獲得更多資源。非營利組織的數量龐大,過去資源提供者很難一一獲得名單與資料,但有了網路之後,不論是Guide StarCharity Navigator、Guide Star India,都可以大量的提供非營利組織資訊給資源提供者,協助資訊更透明化,大家也可以多想看看網路還能夠如何協助非營利組織更透明、更自律,有一天當印度的非營利組織來台灣參觀時,也能夠高喊「Incredible Taiwan」。

標籤:



 簡報圖表連載019 - 殘而不廢



殘而不廢是我們經常拿來形容某些身障朋友的話語,大概就是雖然肢體或器官有缺陷,但還是很積極。

原本跟這個相對的,是「殘廢」。原本大家認為殘了之後,就廢了,結果並沒有,很多殘缺只是讓人失去部分功能,只要心不死,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當然,最糟糕的是廢而不殘。功能好好的,但就是不願意勞動,或者只願意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這種人恐怕比殘而不廢的人要多很多。

最好的,還是不殘又不廢的。(可參考之前的圖表簡報 - 心有餘而力不足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


2003-09 / 2003-10 / 2003-11 / 2003-12 / 2004-01 / 2004-02 / 2004-03 / 2004-04 / 2004-06 / 2004-07 / 2004-09 / 2004-10 / 2004-11 / 2004-12 / 2005-01 / 2005-02 / 2005-03 / 2005-04 / 2005-05 / 2005-06 / 2005-07 / 2005-08 / 2005-09 / 2005-10 / 2005-11 / 2005-12 / 2006-01 / 2006-02 / 2006-03 / 2006-04 / 2006-05 / 2006-06 / 2006-07 / 2006-08 / 2006-09 / 2006-10 / 2006-11 / 2006-12 / 2007-01 / 2007-02 / 2007-03 / 2007-04 / 2007-05 / 2007-06 / 2007-07 / 2007-08 / 2007-09 / 2007-10 / 2007-11 / 2007-12 / 2008-01 / 2008-02 / 2008-03 / 2008-04 / 2008-05 / 2008-06 / 2008-07 / 2008-08 / 2008-09 / 2008-10 / 2008-11 / 2008-12 / 2009-01 / 2009-02 / 2009-03 / 2009-04 / 2009-05 / 2009-06 / 2009-07 / 2009-08 / 2009-09 / 2009-10 / 2009-11 / 2009-12 / 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