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3 00:05 / Richyli.com 李怡志
公民投票(Initiative / Referendum)本來是一個好東西,但為啥在台灣連續六次都因為投票人數沒有過半而未通過?因為國民黨操弄?
我每次聽到有一些人口口聲聲說尊重民主價值人民智慧,同一時間又質疑別人操作而否定人民智慧時,總覺得台灣沒有在高中教批判思考是很糟糕的事情。身為好的政治人物,應該設法讓民眾漸漸了解公民投票的意義與功用,而不是批評選民(嘿,很多標榜民主的台灣政治人物很喜歡批評不投給自己的人民)。講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這次大選多了一個公民投票案,提案內容是:「請問您贊成降低個人所得稅率至目前的一半嗎?」我想沒有什麼政黨可以說服支持者不去領票、不投贊成票。
為什麼我們從一開始就舉辦全國性的公投?依照台灣民主的軌跡,直選都是先從比較小規模的區域慢慢往上發展,先是鄉鎮市代表、鄉鎮市長、縣市議員、縣市長、立法委員(1947年選過一次,然後就隔了很久很久)、省長(已經退出「政治」了)、總統,經過幾十年,終於所有能夠民選的都民選了。這過程雖然有點慢,有點不順,但最起碼循序漸進,由下而上,方向是對的。假如一開始就先選總統、然後立法委員、縣市長、縣市議員,最後才開放鄉鎮市代表選舉,或許有人會把這種稱為「逆轉」,但很可惜這種的民主進程不會發生也不可能勝。
人民在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的民主參與中,知道自己的選票可以決定一些事情,而且要承擔一些責任,他就算再笨,也會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現在公民投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給人民學習與體驗的歷程,沒有試圖讓人民先在小小的範圍中,知道贊成或反對某事之後,確實會有些事情發生,把自己原本交給代議士或者民選首長的委任(Mandate)拿一部份回來。
三立的大話新聞在幾個月前曾經非常密集的介紹美國的公民投票,那段期間部分其實沒多少民主素養的來賓頓時也成了公投專家(依照節目需要,同一群人也曾經是中國近代史、民國情治史、日治台灣史與台灣現代史專家),但是節目中介紹的美國公民投票題目,有多少是全國性、政策宣示性的呢?老實說,這種宣示性的公投,當選民選擇你之後,不就是同時給了你 Mandate 了嗎?節目裡面介紹了很多不同層級的公民投票,很多都是鄉公所層級的,要不要蓋游泳池、要不要舉債建設這種。
台灣過去這六案公投,分別是強化國防(沒過政府就不買飛彈了?)、兩岸對等談判(沒過政府就不談判了?)、討黨產(沒過政府就不討了?)、反貪腐(沒過政府就 不反貪腐了?)、入聯合國(沒過政府就不入聯了?)、返聯(有過政府真的會返聯?),我想很多老百姓面對這些題目時,心中應該會有許許多多想法。
台灣人民絕對不是沒有意見,也不可能排斥公投(或者公投綁大選),但台灣人民(這裡說的台灣人民人數要遠遠大於某些政客口中的「台灣人」)心中真正渴望的,應該是一些可以看得到結果與改變的公投案,Yahoo!奇摩新聞在上次立委選舉專輯中有募集一些人民對於政治的期望(有些人會聯想到後來的希望地圖嗎?XD),裡面有很多都可以當成鄉鎮市區、縣市層級的公投題目,隨便挑一個,「蘆洲五股地區應有大型公立醫療機構」,這種不就是真正的 initiative 議題嗎?政府一直試圖廢止鄉鎮市層級選舉,首長改官派,但如果有這個層級的公投,不就可以制衡嗎?為什麼要喊著民主反民主?地方自治不好嗎?
其實我實在不清楚台灣這些口口聲聲民主的政治人物,為什麼不先在鄉鎮市區或縣市層級推行公民投票。如果我的出發點是貨真價實要導入公投、推動民主精神,而非把公投當成其他事情的手段,那我應該會先從地方層級開始,台灣如果現在開始在鄉鎮市區層級辦公投,十年、二十年後就可以辦那個真正最大的公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