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7 19:16 / Richyli.com 李怡志
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部落格,就會一直面對他人試圖進/出的問題。有些東西人家希望你處理、好好處理、大大處理,就算拿錢或者被刀架著脖子,也要寫得像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樣子。有的時候事情完全相反,別人會希望你不要處理、淡淡處理、小小處理,當然,這時候就不容易看出來了,除非比報,不過,這也要有人不怕才行。
什麼新聞會讓平常唯恐天下不亂或者唯恐讀者不亂的媒體,自己放棄報導呢?理由跟假裝成主動報導差不多。
大抵人類在世總希望有錢、長命、好人緣,這三項東西可以影響上稿,當然也可以反過來,控制媒體/部落格不要寫某些東西。其中影響最多的就是拿錢,有的是已經拿了,有的是預期未來可能會拿,這個因素在報導與不報導兩個方向的影響力都很大。第二個就是個人安全,這通常影響的是不上稿這一面,畢竟記者因為報導被告、被打、被「處理」的例子很多,但很少聽過因為不報導某些事情而遭到這些待遇的。第三種則是人際關係,只要有關係就沒有關係,媒體跟部落格背後都是人,只要有關係,不用見到刀光或者銀光,想要見報或者不想要見報,都可以輕鬆解決。
台灣誰最有膽?當然是香港人最有膽。蘋果日報有膽,壹週刊更有膽。當然,台灣的媒體也很有膽啦,只要不影響「有錢、長命、好人緣」,壹週刊寫什麼都照抄,這也是一種膽!
說實在的,要我看每一篇部落格文章猜測背後有沒有利益運作,即便以我的經驗與環境,都不容易準確判斷。但如果要我每週三看壹週刊的封面來判斷當天電視台會不會追,到目前為止成功率100%,可惜這項能力不能換錢,也沒有賭局的,不然我不貴也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每週三比較看看當天電子媒體與壹週刊的差距,就知道媒體真正的恐懼何在,底線何在。
2008-07-14 23:51 / Richyli.com 李怡志
感謝 BloggerAds 最近發起的一波議題(廣告)置入,許多有名的、曾經有名但衰退中的、沒有名的 Blogger 突然不約而同寫了一堆歌頌部落格被置入放廣告乃人生至高無上行為的文章,這世界上很少人會跟錢過不去,有錢能使鬼推磨,更何況部落客?不過這些文章中還是有一些似是而非或者邏輯謬誤論點,只要稍微有受過一點教育的,應該可以輕易判斷這些命題的真偽。我想,當一個人眼中只有錢的時候,跟他說道理是不通的,那麼乾脆來談看看記者或部落客怎麼樣最容易被置入,心甘情願地。
先看看在台灣小有名氣的 Engadget 其母公司 Weblogs Inc. 針對讀者的一段承諾。當然,現代文明社會,承諾與幽默經常只有一線之隔,所以我們只看字面上的意義就好。這段承諾是說:
Bloggers do not accept "junkets" from vendors. Junkets are free trips that PR firms and the companies they represent provide to journalists in the hopes of getting favorable reviews for their products. Our bloggers routinely get offers of first class tickets and four-star hotels at amazing destinations - we NEVER accept them! If we go to an industry event you can be sure that we've picked up the cost of the tickets and that we suffered in coach in order to maintain our integrity.翻譯成沒有幽默感的中文,大致上是說咱公司Weblogs Inc 啊,不容許接受廠商的 Junket 。這所謂的 Junket 呢,就是公關公司及其代表的企業,希望採訪者多多為其產品美言幾句而提供的免費旅遊。咱們的部落客呢,可是常有機會接受旅遊勝地的頭等艙機票與四星級旅館招待的呢,但,我們從來不接受!(擊胸)為了確保我們的信譽,如果我們參加了產業活動,你可以確定我們絕對自己含淚承擔了所有的機票錢!
多感人呢,不是嗎?我每次看每次都覺得很感動。白白送上的招待旅遊,只要事後美言「分享」就能輕鬆擁有,誰會拒絕呢?這實在很難拒絕。特別是對於部落客。而且我看台灣一些比較知名的3C部落格媒體網站,也沒有拒絕免費機票與旅館的「痕跡」。
就我當記者的經驗而言, Junket 確實很誘人,除非剛好是旅遊線的記者,「什麼?怎麼又是香港/涵碧樓,拜託我今年已經去過6次了」,否則一般線的記者遇到這種採訪邀約,怎麼能夠拒絕呢?記者只要參加,幾乎100%曝光,雖然花錢,但非常有效,堪稱大絕招之一。對於非旅遊線的記者而言,有時候這種採訪旅遊也不容易拒絕,因為能夠付錢的公司通常不小,也就是說新聞重要性不會太低,如果你不去、媒體也不幫你付錢,最後就是「被漏」,或者在台北默默地改寫新聞稿,為了讀者知的權益,還是要去。假如硬要公司出錢負擔出差費,那除非是總統出訪美國,否則想都別想。
Junket的好處
這種位於外地的招待採訪,或者就說 Junket,有幾種好處。首先,採訪者(以前多數是記者,現在不少 Blogger)的時間完全被綁住,這段期間只寫一家的東西,幾乎沒有時間寫競爭對手的稿子,除非有代班人,否則競爭對手的活動就沒人參加了,感謝一些專業的部落客,只要看看他們接受招待(合作)期間的文章列表,就可以驗證這種排擠現象。對於記者而言,如果人在海外,以前沒有Skype,甚至要配稿要寫競爭對手或同業的意見都不容易。平面與部落客在旅程中可以隨採隨發,電視台除非真的大事,否則回去就剪成幾則或者一個專輯打發。我曾經在某次採訪的過程中不小心上了兩次頭版頭,導致電視台記者在遊玩的過程中被電視台臨時叫去租衛星、在當地發稿,但這種情形少見。其次,拿人手短乃人之常情,人家招待你去外地旅遊,現在很多招待部落客的 Junket 甚至還有「車馬費」,你能不寫嗎?通常答應參加的同時就已經默認稿子會被處理了。如果參加了 Junket 之後不乖乖寫稿,除非真的夠屌,夠大牌,媒體夠響亮,否則下次絕對不讓你參加。這對於旅遊線的記者沒什麼,但一般線的記者,或者部落客,「損失」就很大了。還有,人家的好意,你再怎麼「平衡」,老實說都是騙自己的。
第三,Junket必然不能包山包海,每一個媒體都發,所以經常會變成公關「人情盤點」的工具,只有大媒體、友善的媒體可以去,小媒體或者不友善的,你就別來了。沒有被邀請的記者當然不會哭鬧,但是會在你們出國的時候,把你們寫臭寫死,看看你下一次是邀我不邀。我看過這種媒體,第二年當然對方就邀請他了,但現在媒體已經收了。
誰會提供免費旅遊?
台灣會提供免費旅遊的單位很多,從民間企業、政府到非營利組織都有,但大致上有些路線會固定邀請採訪者去外地旅遊,例如旅遊線。旅遊線的旅遊除了記者之外,還會有大量的旅遊寫手、名人、名作家,現在加上部落客,一點也不讓人驚訝。你如果看到某些名人、作家不約而同在相近的時間內寫去某地玩樂的文章,被招待的機率就很高。最令人驚訝的是媒體不寫稿的主管或者電視台不用採訪的主播也會去,純粹是讓人招待爽的,天生厚黑學傳人。真正旅遊線的記者反而無法「說走就走」,畢竟去你一次團五天八天的,有的媒體會以發稿量算你工作天數,去參加八天的團,扣掉周休二日,只發一個專輯算上班一天,還要請好幾天的假。你一年有幾天假呢?當然,如果一個媒體很有自知,有良心,願意讓記者按照自己的意願採訪,並負擔全額費用,記者就不用參加這種招待旅遊了。至於部落客嘛,我「以前」認為部落客寫遊記都是自己、自主、自費旅遊的經驗,沒有什麼被漏的疑慮,也沒有人要你一個月寫多少篇。至於人家額外給你「合作經費」,都是以讀者僅存的信賴換來的。紐約時報的規範中也特別強調,不得接受任何旅遊招待,寫手也不行。人家這樣都可以辦媒體了,部落客卻撐不起一個部落格?我不相信。
汽車線也經常出國,幹嘛呢?試車。有很多車國內沒有進口,特別是新車,甚至還沒有公開上市的新車,所以安排記者出國,經常是德國,徜徉在湖光山色沒有速限的高速公路上(人家湖光山色的地方還是有高速公路,環評也是會過的),十分愜意。試車本身很好,當然媒體願意付錢,而非讓車商付錢就更好了。
台灣最近還有一種路線也經常招待出國,而且理由動機很牽強,就是藝文線。現在許多外國藝文團體都會亞洲巡迴,好一點的,在團體出發之前,就讓你去當地採訪表演團體,讓你回來製作「系列報導」。當然這種系列報導通常背後還有業務部介入,所以電視台拿了錢,那個記者真的是活生生被指派出去的,不去還不行。這種方式不可能每一台都買,所以剩下的記者就全部拉到亞洲巡迴的前一站或兩站,讓你採訪團員、彩排、花絮以及當地觀眾的反應。如果仔細看藝文新聞,就會發現記者經常出國採訪。團員、彩排、花絮不能等來了台灣才採訪嗎?當然可以。那為什麼要去韓國、日本呢?你說呢?
以前手機線也經常出國。國際手機大廠有錢得很,所以經常把活動辦在國外,不但招待旅遊,而且手機也讓你帶回家。其他科技線也會招待,有的是把活動辦在國外,我還參加過在麗星郵輪上舉辦的,活動就發生在船上,不得不去。有的則是「邀請」(含吃住機票這種邀請)你去看某個展覽,其實這本來都是媒體要付錢的,媒體不付錢,讓記者拿人手短,媒體不倒才怪。
紐約時報的採訪倫理守則上面也提到了運動線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美國那麼大,球隊東跑西跑的,我想在美國的運動線應該也有招待旅遊或者某種交通補貼。台灣有沒有我不知道,這條線我很陌生,不過我可以大聲的說,我們Yahoo!奇摩運動也有寫一份利益迴避原則,所有編輯、產品經理,除了個人採訪必要的入場證,不接受機票或旅遊招待、不拿免費門票也不帶人進場。
-
最後提一點岔題的東西,就是部落格觀察。雖然我覺得部落格觀察還是有很大改善的空間,但綜合排名這種東西本來就沒有什麼真正準的,世界上也沒有標準的公式。不過,有了部落格觀察,就給了偷懶的行銷人、公關人一個置入的排行榜,一個邀請 Junket 的參考名單,我想這絕非部落格觀察初衷,但我深刻認為是「敗壞風氣」的重要幫兇,害一些部落客最後被人家看輕、瞧不起,還因此沾沾自喜。「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大概就是這種情境。
標籤: code_of_ethics, 倫理, 公關, 媒體素養, 旅遊, 行銷, 部落格, 部落格廣告
2008-04-12 23:58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雖然接受過兩次所謂「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課程,也設計過教案,但我從來沒有實際拿自己設計的教案來教學。不論是平日在中山女中上課或者去他校演講,大多只是在現有的主題框架下盡量帶到媒體素養的精神。如果單講「媒體素養」,學生是不愛聽的,這次剛好學生自投羅網,三月中二年級學姐想要規畫一次「模擬採訪」的活動,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順手拿過來,當成一次具有媒體素養精神的採訪實務體驗課。重點在於傳遞媒體素養,而非採訪技巧,不過還是給了學生一個「記者生死鬥」的聳動名稱,免得被識破 XD 。
中山女中說大不大,但兩個年級的學生要走到科學館爬上五樓,確實會耽誤一些時間,所以實際操作時間只留 40 分鐘,在 40 分鐘內要說明活動內容、情境模擬、各組報告與老師講評,時間短,還好二年級學姐也很多,所以可以有相當多的角色可以安排。
教學活動的背景大致上是這樣的:台灣最近幾年有非常多的性侵害、性騷擾指控新聞,媒體經常只有單方意見,或者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就將被指控者描繪成混世大色魔,當事人輕則丟官失業,重則離婚自殺。我希望學生能夠在這次活動中感受一次這種新聞的產製過程,並且體驗在訊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媒體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新聞,從而反思未來閱聽類似這種單方控訴新聞時,要不要在第一時間全盤相信,並從中看出媒體可能疏漏之處。在此同時,也順便模擬幾樣媒體常見的採訪途徑,包括記者會現場與現場轉播、在慌亂中找尋其他新聞來源,以及個人人脈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可惜的是我的企圖有點太大,所以最後無法很完整的將採訪實務的差異說明清楚,還好活動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此,如果學生以後進入傳播科系,相信老師們還會再詳細說明。
活動一開始先由學姐說明一下,有一名女學生投書媒體表示即將出面控訴男老師性騷擾。(「有畫面」,讚啦,請派攝影!)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大約十名學生,一開始要自己推派一位「採訪主任」,然後由採訪主任分派採訪任務。
採訪現場有好幾個:
- 投訴記者會現場:由民代(學姐飾)、疑似遭性騷擾學生(學姐飾,依法外表姓名學校都不得公開啊)一同控訴,就在教室內,所以留在教室內的同學都能夠看到(聽到)記者會現場,這是希望重塑編輯室透過SNG了解情況並遙控記者的情形。現場所有記者都能提問,不再現場的可以打電話遙控記者(但學生都沒有這樣做)。
- BBS:這是一定要的啦,上網找一找,有找到一些關於被指控教師教學太認真、當學生當很兇的留言。當然這些留言都是寫在黑板上的。
- 教師家門口:當然只有傭人(學姐飾)出來啊,傭人沒有接受過發言人訓練,會亂講什麼也說不準。
- 學校隨便抓的同學:被隨便抓到的女學生(學姐飾)說好像修過該老師的課,記得老師會看女學生胸部。
以上都是真的有「現場」,要派記者到現場採訪。另外還有一個是校長,但由於校長不在學校,所以學生只能電話採訪,要真的打手機給校長(學姐飾),受到時間影響,不是每一組都能夠真正問到校長。校長是站在老師這一邊的,表示遭指控教師教學認真、嚴格,不會對學生不禮貌。
接下來的全部都是記者或媒體自己的人脈,學生都只能電話採訪,每一組抽籤,籤上有電話:
- 老師的妻子(學姐飾):一開始拒絕採訪,後來只說沒有這種事情,相信自己的先生。
- 老師的大學同學 A(學姐飾):表示很久沒有跟老師聯絡了,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如果學生主動詢問,則提供遭指控老師的電話。
- 女學生前男友 A(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玩玩而已,不是認真的女人,相信女學生出來指控的動機不單純。
- 女學生前男友 B,也是老師的學生(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私生活糜爛,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
- 老師的同事(學姐飾):認為老師教學認真,不過在成績上太嚴格了,也指出遭指控老師很受女學生歡迎,也跟女學生很親密,同樣的,如果學生會詢問,則提供老師的電話。
- 老師(由本人扮演 -_-):表示完全不知道學生出來控訴,也否認曾經性騷擾學生
我設計教案時,預計最多有三組可以採訪到被指控的當事人,但這點算是我想太多了,16歲的學生沒有聰明到在採訪的過程中還會詢問更多的新聞來源,所以只有一組有採訪到被指控的老師。
令人驚訝的是,剩下五組學生都可以在沒有被指控當事人的說法下,上台「播報」新聞,學生雖然才高一,受到新聞的影響卻真的很深,都會用「羅生門」、「交給司法單位來處理」這種方式來結尾。
令我更驚訝的是,唯一一個有人脈可以採訪當事人的那一組,雖然也(獨家)採訪到當事人,但最後卻沒有報導這一點。由於是獨家線索,除非是惡意負面報導,要不然在真實的媒體中一定會大作,絕不可能捨棄這一段,不過高一學生當然不知道媒體如何看待「獨家」的價值,所以就捨棄了平衡報導的機會。她們處理的方式當然就是依照自己的天性(這都是媒體教壞的啦),然後一面倒地偏袒特定一邊,也不是特別在乎兩造平衡這件事。
我在想,一般沒有接受過媒體素養教育或者媒體訓練的閱聽人,看到一面倒的新聞,大概也不會覺得不妥。
如果下次我提供當事人照片(我的)與姓名(我的),不知道學生處理的方式會不會不一樣?我猜應該每一組都會把照片拿出來用吧。
標籤: education, journalism, media, 媒體素養, 教育
2007-11-09 22:34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是新聞工作者,但偏不巧,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教師。我受過富邦基金會兩次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訓練,一次在進入新聞圈之前,一次在進入新聞圈之後,加上自己人在江湖,什麼「玩法」都聽過,所以呢,我經常在各地授課的時候,教導小朋友如何分辨哪些新聞(或部落格連結)是買的,背後可能有塞錢(或恐嚇)。
最近聽說一種新的玩法,才剛聽沒多久,就看到一個很類似的「作品」。老實說這種玩法實在是很有Guts,請記者直接用產品去問受訪者,或給受訪者用。我想稍微有一點良知的受訪者,也都知道這是「交換」,應該會拒絕的。只有少數有「需求」的人,才會裝天真讓你問,但你得多播幾次讓我曝光啊!
下面這個例子,當然啦,我沒有證據,只能說很像這種玩法。據說這個部落格的讀者都具有相當高的教育水準,就煩請讀者明鑒。
話說今天三立新聞有兩則新聞,分別是:
巧克力有「GUTS」政治人物口頭禪我看了第一則還沒有什麼感覺,等到第二則台北縣的王淑慧拿著Guts蓋奇巧克力在唱歌仔戲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勁了,更何況旁邊還有「獨家」兩個字。可惜照相機沒有拍到王委員,只有拍到黃偉哲在吃Guts巧克力。
最近政治人物把GUTS這句英文常常掛在嘴上,剛好就有巧克力產品取這個名字,而且拍的廣告超級無厘頭,因為吃了巧克力就可以倒立旋轉,還能頂著腳踏車,不少民眾都說,廣告效果很好,讓他們印象深刻。
扁誇張俊雄有「guts」 立院吹起「guts」風
陳水扁總統和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都誇,行政院長張俊雄有「guts」,guts 這句話,一下子變成最夯的流行語,這股風潮也吹到立法院,不只立委吃起「guts」品牌的巧克力,甚至還唱起「guts」 的歌仔戲版!
黃偉哲很配合呢,表情生動不說,口裡還直嚷著好吃。電視台也很配合呢,鏡頭最後還來個Guts巧克力的特寫:
我只能說,Guts巧克力的行銷單位很有Guts,三立新聞台也很有Guts。看著黃委員沈醉的表情,我也想弄兩根Guts巧克力來吃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