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8 10:05 / Richyli.com 李怡志
美國人重視圖表,可是從小開始啊。美國公共電視 PBS 給兒童的節目 Sid the Science 有一首可愛的「我愛圖表」(I love charts)歌,這,這應該找我來主唱啊!以前常有一種「美國初等教育很弱智」的感覺,但聽聽這首歌,又順便看了一下PBS Kids的網站,不會啊,美國教育還是很先進嘛。
話說學外文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聽懂兒歌或者跟兒童打屁啦,所以把歌詞找出來了,這歌詞看得我熱淚盈眶啊,一來是因為聽不懂英文,二來是這給小兒的圖表歌,怎麼寫得這麼好啊。特別是這一句:「It gives you information you can see with your eyes.」,沒錯啊,聽過我上圖表課的人也一定聽過這一句,看過這張Slide啊,圖表就是「看得到的資訊」,特別是只能看得到的資訊,一定要畫。不過,就像我們會拿有糖衣的藥物給小朋友一樣,歌曲裡面吧圓餅圖說得太「甜」了,長大之後就知道不是這麼回事!
以後教圖表跟簡報時,我看還要順便教唱這首歌啊。
I Love Charts
I like checking out charts
’cause a chart’s cool.
A chart is a handy dandy scientific tool.
It gives you information
you can see with your eyes.
A chart makes you visualize.
You get the picture,
so do I.
May I please call your attention
to this weather chart,
I tell you this chart
is a work of art.
I see clouds on Friday,
and rain on Monday,
and good there’s gonna be
sun on Sunday.
I like checking out charts
’cause a chart’s cool.
A chart is a handy dandy scientific tool.
It gives you information
you can see with your eyes.
A chart makes you visualize.
You get the picture,
so do I.
How many kids like a dog or a cat?
Who wears a hoodie and who wears a hat?
Making a chart of what people eat?
Some charts look like a pie
and you know that’s sweet.
I like checking out charts
’cause a chart’s cool.
A chart is a handy dandy scientific tool.
It gives you information
you can see with your eyes.
A chart makes you visualize.
You get the picture,
so do I.
標籤: education, infographics, pbs, 圖表, 教育
2008-04-12 23:58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雖然接受過兩次所謂「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課程,也設計過教案,但我從來沒有實際拿自己設計的教案來教學。不論是平日在中山女中上課或者去他校演講,大多只是在現有的主題框架下盡量帶到媒體素養的精神。如果單講「媒體素養」,學生是不愛聽的,這次剛好學生自投羅網,三月中二年級學姐想要規畫一次「模擬採訪」的活動,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順手拿過來,當成一次具有媒體素養精神的採訪實務體驗課。重點在於傳遞媒體素養,而非採訪技巧,不過還是給了學生一個「記者生死鬥」的聳動名稱,免得被識破 XD 。
中山女中說大不大,但兩個年級的學生要走到科學館爬上五樓,確實會耽誤一些時間,所以實際操作時間只留 40 分鐘,在 40 分鐘內要說明活動內容、情境模擬、各組報告與老師講評,時間短,還好二年級學姐也很多,所以可以有相當多的角色可以安排。
教學活動的背景大致上是這樣的:台灣最近幾年有非常多的性侵害、性騷擾指控新聞,媒體經常只有單方意見,或者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就將被指控者描繪成混世大色魔,當事人輕則丟官失業,重則離婚自殺。我希望學生能夠在這次活動中感受一次這種新聞的產製過程,並且體驗在訊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媒體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新聞,從而反思未來閱聽類似這種單方控訴新聞時,要不要在第一時間全盤相信,並從中看出媒體可能疏漏之處。在此同時,也順便模擬幾樣媒體常見的採訪途徑,包括記者會現場與現場轉播、在慌亂中找尋其他新聞來源,以及個人人脈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可惜的是我的企圖有點太大,所以最後無法很完整的將採訪實務的差異說明清楚,還好活動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此,如果學生以後進入傳播科系,相信老師們還會再詳細說明。
活動一開始先由學姐說明一下,有一名女學生投書媒體表示即將出面控訴男老師性騷擾。(「有畫面」,讚啦,請派攝影!)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大約十名學生,一開始要自己推派一位「採訪主任」,然後由採訪主任分派採訪任務。
採訪現場有好幾個:
- 投訴記者會現場:由民代(學姐飾)、疑似遭性騷擾學生(學姐飾,依法外表姓名學校都不得公開啊)一同控訴,就在教室內,所以留在教室內的同學都能夠看到(聽到)記者會現場,這是希望重塑編輯室透過SNG了解情況並遙控記者的情形。現場所有記者都能提問,不再現場的可以打電話遙控記者(但學生都沒有這樣做)。
- BBS:這是一定要的啦,上網找一找,有找到一些關於被指控教師教學太認真、當學生當很兇的留言。當然這些留言都是寫在黑板上的。
- 教師家門口:當然只有傭人(學姐飾)出來啊,傭人沒有接受過發言人訓練,會亂講什麼也說不準。
- 學校隨便抓的同學:被隨便抓到的女學生(學姐飾)說好像修過該老師的課,記得老師會看女學生胸部。
以上都是真的有「現場」,要派記者到現場採訪。另外還有一個是校長,但由於校長不在學校,所以學生只能電話採訪,要真的打手機給校長(學姐飾),受到時間影響,不是每一組都能夠真正問到校長。校長是站在老師這一邊的,表示遭指控教師教學認真、嚴格,不會對學生不禮貌。
接下來的全部都是記者或媒體自己的人脈,學生都只能電話採訪,每一組抽籤,籤上有電話:
- 老師的妻子(學姐飾):一開始拒絕採訪,後來只說沒有這種事情,相信自己的先生。
- 老師的大學同學 A(學姐飾):表示很久沒有跟老師聯絡了,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如果學生主動詢問,則提供遭指控老師的電話。
- 女學生前男友 A(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玩玩而已,不是認真的女人,相信女學生出來指控的動機不單純。
- 女學生前男友 B,也是老師的學生(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私生活糜爛,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
- 老師的同事(學姐飾):認為老師教學認真,不過在成績上太嚴格了,也指出遭指控老師很受女學生歡迎,也跟女學生很親密,同樣的,如果學生會詢問,則提供老師的電話。
- 老師(由本人扮演 -_-):表示完全不知道學生出來控訴,也否認曾經性騷擾學生
我設計教案時,預計最多有三組可以採訪到被指控的當事人,但這點算是我想太多了,16歲的學生沒有聰明到在採訪的過程中還會詢問更多的新聞來源,所以只有一組有採訪到被指控的老師。
令人驚訝的是,剩下五組學生都可以在沒有被指控當事人的說法下,上台「播報」新聞,學生雖然才高一,受到新聞的影響卻真的很深,都會用「羅生門」、「交給司法單位來處理」這種方式來結尾。
令我更驚訝的是,唯一一個有人脈可以採訪當事人的那一組,雖然也(獨家)採訪到當事人,但最後卻沒有報導這一點。由於是獨家線索,除非是惡意負面報導,要不然在真實的媒體中一定會大作,絕不可能捨棄這一段,不過高一學生當然不知道媒體如何看待「獨家」的價值,所以就捨棄了平衡報導的機會。她們處理的方式當然就是依照自己的天性(這都是媒體教壞的啦),然後一面倒地偏袒特定一邊,也不是特別在乎兩造平衡這件事。
我在想,一般沒有接受過媒體素養教育或者媒體訓練的閱聽人,看到一面倒的新聞,大概也不會覺得不妥。
如果下次我提供當事人照片(我的)與姓名(我的),不知道學生處理的方式會不會不一樣?我猜應該每一組都會把照片拿出來用吧。
標籤: education, journalism, media, 媒體素養,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