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新聞採訪 - 一次媒體素養教學的實務記錄


我雖然接受過兩次所謂「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課程,也設計過教案,但我從來沒有實際拿自己設計的教案來教學。不論是平日在中山女中上課或者去他校演講,大多只是在現有的主題框架下盡量帶到媒體素養的精神。如果單講「媒體素養」,學生是不愛聽的,這次剛好學生自投羅網,三月中二年級學姐想要規畫一次「模擬採訪」的活動,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順手拿過來,當成一次具有媒體素養精神的採訪實務體驗課。重點在於傳遞媒體素養,而非採訪技巧,不過還是給了學生一個「記者生死鬥」的聳動名稱,免得被識破 XD 。

中山女中說大不大,但兩個年級的學生要走到科學館爬上五樓,確實會耽誤一些時間,所以實際操作時間只留 40 分鐘,在 40 分鐘內要說明活動內容、情境模擬、各組報告與老師講評,時間短,還好二年級學姐也很多,所以可以有相當多的角色可以安排。

教學活動的背景大致上是這樣的:台灣最近幾年有非常多的性侵害、性騷擾指控新聞,媒體經常只有單方意見,或者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就將被指控者描繪成混世大色魔,當事人輕則丟官失業,重則離婚自殺。我希望學生能夠在這次活動中感受一次這種新聞的產製過程,並且體驗在訊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媒體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新聞,從而反思未來閱聽類似這種單方控訴新聞時,要不要在第一時間全盤相信,並從中看出媒體可能疏漏之處。在此同時,也順便模擬幾樣媒體常見的採訪途徑,包括記者會現場與現場轉播、在慌亂中找尋其他新聞來源,以及個人人脈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可惜的是我的企圖有點太大,所以最後無法很完整的將採訪實務的差異說明清楚,還好活動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此,如果學生以後進入傳播科系,相信老師們還會再詳細說明。

活動一開始先由學姐說明一下,有一名女學生投書媒體表示即將出面控訴男老師性騷擾。(「有畫面」,讚啦,請派攝影!)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大約十名學生,一開始要自己推派一位「採訪主任」,然後由採訪主任分派採訪任務。

採訪現場有好幾個:

  1. 投訴記者會現場:由民代(學姐飾)、疑似遭性騷擾學生(學姐飾,依法外表姓名學校都不得公開啊)一同控訴,就在教室內,所以留在教室內的同學都能夠看到(聽到)記者會現場,這是希望重塑編輯室透過SNG了解情況並遙控記者的情形。現場所有記者都能提問,不再現場的可以打電話遙控記者(但學生都沒有這樣做)。
  2. BBS:這是一定要的啦,上網找一找,有找到一些關於被指控教師教學太認真、當學生當很兇的留言。當然這些留言都是寫在黑板上的。
  3. 教師家門口:當然只有傭人(學姐飾)出來啊,傭人沒有接受過發言人訓練,會亂講什麼也說不準。
  4. 學校隨便抓的同學:被隨便抓到的女學生(學姐飾)說好像修過該老師的課,記得老師會看女學生胸部。

以上都是真的有「現場」,要派記者到現場採訪。另外還有一個是校長,但由於校長不在學校,所以學生只能電話採訪,要真的打手機給校長(學姐飾),受到時間影響,不是每一組都能夠真正問到校長。校長是站在老師這一邊的,表示遭指控教師教學認真、嚴格,不會對學生不禮貌。

接下來的全部都是記者或媒體自己的人脈,學生都只能電話採訪,每一組抽籤,籤上有電話:
  • 老師的妻子(學姐飾):一開始拒絕採訪,後來只說沒有這種事情,相信自己的先生。
  • 老師的大學同學 A(學姐飾):表示很久沒有跟老師聯絡了,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如果學生主動詢問,則提供遭指控老師的電話。
  • 女學生前男友 A(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玩玩而已,不是認真的女人,相信女學生出來指控的動機不單純。
  • 女學生前男友 B,也是老師的學生(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私生活糜爛,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
  • 老師的同事(學姐飾):認為老師教學認真,不過在成績上太嚴格了,也指出遭指控老師很受女學生歡迎,也跟女學生很親密,同樣的,如果學生會詢問,則提供老師的電話。
  • 老師(由本人扮演 -_-):表示完全不知道學生出來控訴,也否認曾經性騷擾學生
採訪與撰稿的時間並不長,總共只有15分鐘而已。然後就請同學分組上來報告。學生們在報告形式上都還挺有創意,也很社會化,有模仿主播、雙主播、廣播、主播與現場連線這幾種,我覺得挺不賴的,但內容就慘了。

我設計教案時,預計最多有三組可以採訪到被指控的當事人,但這點算是我想太多了,16歲的學生沒有聰明到在採訪的過程中還會詢問更多的新聞來源,所以只有一組有採訪到被指控的老師。

令人驚訝的是,剩下五組學生都可以在沒有被指控當事人的說法下,上台「播報」新聞,學生雖然才高一,受到新聞的影響卻真的很深,都會用「羅生門」、「交給司法單位來處理」這種方式來結尾。

令我更驚訝的是,唯一一個有人脈可以採訪當事人的那一組,雖然也(獨家)採訪到當事人,但最後卻沒有報導這一點。由於是獨家線索,除非是惡意負面報導,要不然在真實的媒體中一定會大作,絕不可能捨棄這一段,不過高一學生當然不知道媒體如何看待「獨家」的價值,所以就捨棄了平衡報導的機會。她們處理的方式當然就是依照自己的天性(這都是媒體教壞的啦),然後一面倒地偏袒特定一邊,也不是特別在乎兩造平衡這件事。

我在想,一般沒有接受過媒體素養教育或者媒體訓練的閱聽人,看到一面倒的新聞,大概也不會覺得不妥。

如果下次我提供當事人照片(我的)與姓名(我的),不知道學生處理的方式會不會不一樣?我猜應該每一組都會把照片拿出來用吧。

標籤: , , , ,



 昨夜最新:請十時再發


今夜一點多剛準備熄燈就寢,手機就響起來,值班同事說我們有一則標題跟內容對不上的稿子。

結果一看,是記者因為某種原因(原因很多,但大致上就是那種) 所以希望中央社晚點發,以免,嗯。

記者的標題是「請十時再發」,這句話是寫給中央社長官跟編輯看的,希望壓到十點之後再出手,而不是給廣大千萬讀者看。中央社果然也是壓到十時之後出手,時間戳印是22:02,很準時。

請十時再發

實際上的標題是「經部擬修法 董監涉經濟犯罪一審判刑即解任」,不過被隱藏在稿子的第一行。可惜稿子發出來的時候,還是告訴大家這則稿子「請十時再發」,標題並沒有改過來。

晚上十點多才進來這則稿子,結果就是所有購買中央社稿子的新聞網站跟入口網站都中獎了,全部變成笑柄。當然,小弟又變成最大的那一個,笑柄。

中央社同樣標題甚至還又重發一次「昨夜最新:請十時再發」,最好是玩笑可以開這麼過份!

請十時再發

想看更多的「請十時再發」可以看 Flickr Set

標籤: , , , ,




最近幾個月在我腦海裡面一直有一個問題揮之不去,就是「台灣最大的免費報是哪一家?」有些報紙是純送不賣,有些是也送也賣,還有一些是有賣有送但完全不願意承認送報。只送不賣的免費報到底是哪一家最大?而有送也有賣的報紙,有沒有免費送報的報份實際上比只送不賣的還大?如果要定義台灣最大的免費報,是不是應該把這些有送有賣的算進去,說不定送出去的報份還比賣出去的多?結果發現台灣最大的免費報事實上不是真正的免費報?

這樣算完之後,可能還要來算台灣最大的「非免費報」。會不會有一些有送也有賣的報紙,將總報份減去送報報份之後,市場排名會有極大的差異?按照實銷報份來算,台灣報紙排名會不會有很大的落差?而實銷報份的排行榜,或不會又反應了言論影響力真實的情況?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指出拿來被媒體當成訂閱贈品的品牌,久了之後品牌價值會大幅降低,那麼,免費拿到有料報的讀者,會不會讀了之後反而看低那份免費送到家裡或早餐店的報紙呢?

標籤:



 資訊記者這樣幹就對了!


New York Times 資訊版專欄作家 David Pogue 拍的 Windows Vista 介紹(需要有國中程度英文聽力)。同樣身為資訊專欄作家,老實說我真的很羨慕(也很尊敬)老美這些資訊專欄作家啊。

V for Vista, Babe!

tags: ,

標籤:



 記者必自辱然後人辱之


因為工作之需,最近這幾個月都在研究新聞倫理。在「研究」的過程中,每每回頭對照台灣現實新聞環境,就更覺得白紙黑字貫徹新聞倫理的重要。

說是研究,其實也沒有讀太多的書,最重要的一份文本是紐約時報的「Ethical Journalism Guidebook」,姑且譯為《紐約時報新聞倫理手冊》,印出來雖然沒有多少頁,我現在都裝訂給朋友當禮物,但每一條讀起來都非常沈重。

Ethical Journalism Guidebook最新版為2004年版,是我目前看過最鉅細靡遺,也差不多是最嚴格的機構內新聞倫理規範,幾乎將所有可能的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都列出來了,也把邪惡社會許多可能嘗試誘惑的方法都整理在內。如果按照《紐約時報新聞倫理手冊》來經營媒體、約束編輯台,大致上應該就不容易出什麼大錯了。

最近幾天關於記者私德的新聞陸續出現,有的是被發現在企業內掛名董事,然後還報導企業相關新聞;或是撰寫某企業的書籍,但卻願意讓對方「買走版權」。我自己甚至還不小心看到一間公關公司,直接將現任的媒體資深從業人員或主管列在顧問名單當中,順便還附上這些顧問曾經負責的專案。

這些例子我想還不用祭出聖人版的《紐約時報新聞倫理手冊》,也不用去讀傳播學院,光用屁股想也知道會有利益衝突。掛名其他企業董事沒叫你走路就不錯了,怎麼可能還讓你報導或試圖影響與該企業有關的新聞?這道理簡單到不行。

撰寫特定企業的書籍,如果書中事實為真,那就更應該讓社會大眾知道,協助廣大投資人判斷,豈有接受被報導者買下版權這種事情?跟採訪對象有任何對價本來就不行了,更何況這種高價買下版權的契約根本想都不用去想,如果出版後對方對書中的事實有所不滿,法庭上再說。

台灣的記者協助、承接公關公司業務、寫新聞稿、辦記者會,或私下經營公關公司並不是新聞,但平常都不會公開的,反正新聞媒體不分藍綠也都會玩這一套,員工只要不囂張就沒事。沒想到現在台灣竟然有公關公司就大剌剌將現任新聞工作者擔任「顧問」的名單列出來,告訴客戶:「沒問題啦,你看我們在這些媒體都有自己人」,偏偏這種囂張的公關公司,在如此道德淪喪的台灣社會,卻能夠接更多的案子。

如果連這麼基礎、簡單的利益都不知道迴避,我覺得台灣現在談記者「中立」、「超越藍綠」,恐怕都還太早、太遠了一點。別忘了,不分藍綠,都有一堆不知道利益迴避的媒體人靠著偏藍或偏綠獲取大量政治利益,成就個人生涯。

標籤:



 庹宗康、屈中恆大麻坦承記者會晚了整整一天


今天下午電視上突然看到庹宗康開記者會,坦承因為一時好玩在泰國抽過大麻。過沒有幾分鐘,SNG又連線了屈中恆擔心自己一輩子良心不安,也出來坦承自己在台灣抽過大麻。

吸大麻到底是不是萬惡不赦的罪,這討論起來沒完沒了,我自己曾經有過菸癮,所以很難想像大麻會比抽煙嚴重多少。但在台灣大麻就是違法,法令未修改之前,我們只好尊重中華民國法令。

庹宗康跟屈中恆到底抽過幾次大麻、有沒有癮頭,我想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不過既然被抓去驗頭髮,等到驗出來再拿外套套頭走進警局就很很很難看了,所以只好在檢驗報告出來之前,先自行表達誠意、歉意、悔意,不但徹底檢討、反省自己,然後又訴諸情感,最後再奉勸年輕人不要走上前輩這條路。在危機處理、損害管理的層面來看,溝通的訊息算是很不錯,我想這兩人大概最後也不會有啥大事。台灣社會包容力之強,從選舉結果就知道了。

不過這些人有沒有吸大麻,經紀人應該早就知道了。除非是故意想要讓新聞做大,否則今天開記者會實在不太妙,因為選舉選完了,每家媒體都希望找些跟選舉無關的新聞,這下版面搏得還真大。如果單純只想表達歉意、悔意,北高市長選舉開票當天晚上7點開記者會多好,大家都在忙選舉,沒時間全心全意理你,雖然會處理,但不至於太大。若是我自己來處理,記者會一定不會在今晚開就是了。

標籤:



 蘋果日報到紐約時報之路


前幾天下台中梧棲演講,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海線火車沿線現在大概是距離台北最遙遠的地方了,大概就像蘋果日報到紐約時報一樣遠,或許你會這麼想。

今年演講太多了,單單11月就有8場,背筆記型電腦全省跑透透,老實說對身體健康有很不良的影響。所以最後一次賭看看,用學校的電腦到底會怎樣。不用背電腦,所以只拎一個購物袋就出門了,裡面放了一份紐約時報跟一份火車站買的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跟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一樣,都是每日功課,不看不行。但之所以在火車站只買蘋果,乃因家中已訂閱中時與聯合,自由時報因為許多你我都知道的因素,鋪報份數異常龐大,所以到處都看得到,毋須購買,蘋果雖然在火車上偶而也撿得到,但無法保證是在桃園還是台中撿到,只好花錢購買。

紐約時報當然就買不到了,所以是託M同事紐約文化之旅時順便帶回來。原本希望(利用執行職務之便威脅)她帶整整一周份回來,但老實說這樣實在太過份了,旅行箱怎麼還有空間放Coach呢?所以最後請她隨意,然後我得到了兩份紐約時報。「看」了幾年紐約時報,雖然透過Zinio花真金白銀訂閱的紐約時報跟印刷版本100%一模一樣,不過電腦螢幕與紙本實際上的觸覺、視覺、嗅覺差異都很大,這次拿到兩份紙本,真是作夢也會笑。

在火車上看(翻)完了蘋果日報,就到了「拜讀」紐約時報的珍貴時刻了。其實看紙本的第一個動機還是看圖表,特別是重大專輯時的全版圖表在紙本上的效果如何。世界上大部分的報紙都不是純白的,所以不同顏色的紙張對於圖表設計也有很大影響,也因此橘色的FT,圖表規畫風格就必須完全異於其他媒體。偏偏我拿到的這一天紐約時報,最大的一套圖表是講一度超過美金500元的GOOG,看看GOOG,想想YHOO,就覺得,算了,肚子痛,今天不要研究圖表了。

電子版的內容、版面雖然跟紙本一樣,但不會翻來翻去,所以摘要、提要是不會很仔細去看的。這次仔細拜讀之後,才發現提要真的很多。每一落都會有自己的提要,二版還有最重要新聞的提要,其實連頭版也是徹徹底底的提要,就這樣提要來、提要去,資訊架構算是非常不錯的一份報紙。最重大的新聞或花時間的專題,用頭版來提要,當日其他重要新聞提要,請看二版,當然二版的提要中還是有頭版的新聞,然後言論版也有提要。之後的幾落當然都有提要,就連次日重要的專輯照樣有提要。財經版還有一個公司索引,當日新聞中提及的主要公司都可以在索引中找到。我如果是長期讀者,這樣瘋狂的多重提要應該是很方便的。

當然,要這樣提要來、提要去,也是非常耗時間、耗人力的,不是人力單薄的報紙可以做得來。這時候我又想到了同時攜帶在身上的蘋果日報。蘋果日報也是一份投資龐大,前端、後端人力都相當充沛的報紙。

早上搭海線的火車其實挺愉快的。藍天白雲,有好長一段路程都可以看得到海。可是我心情開心不起來。同樣是最花錢的報紙,美國人拿到了紐約時報、日本人拿到了朝日新聞,台灣人卻拿到了蘋果日報。蘋果日報充分滿足了台灣一般讀者的需求,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台灣的高級知識分子呢?我們為什麼沒有質報呢?

其實翻開這幾百年來的報業發展史,許多高級的質報都曾經有過不堪的前身。前一陣子從大陸郵購了《日本報業集團研究》,才知道即便是朝日這樣的好報紙,當初也曾經是顆蘋果。目前的蘋果日報距離紐約時報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紐約時報在頭版左上角都會打上「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蘋果日報許多留美的長官對這行字絕對非常熟悉,只不過現在蘋果現在是「Some News That's Not Fit to Print」。但蘋果有沒有可能在某一天「蛻變」更好的報紙呢?

台灣現在幾份主要報紙中,國際版的「面積」已經屬蘋果最大了,體育、影劇大概在台灣也沒有敵手了(第二名,收了),副刊的格調說實在也沒有比中時、聯合低太多。比較有問題的是第一落。屍體、裸體、圖解性侵害教本,以後可能還會有「鮑魚」。

但第一落也不完全是蘋果的問題。蘋果是商人辦報,講好了,滿足的是多數讀者的需求,反應多數讀者的水準。讀者水準高,蘋果自然第一落的水準也會高,你下里巴人,他不會陽春白雪的。不過大多數讀者永遠不可能陽春白雪,所以蘋果就只會在下里巴人的層級中把報紙辦到最好。

其實我之前一直有一個想法,如果聯合報系的四份日報,聯合、經濟、民生、星報在不裁員的基礎下,全部併成一份日報(這就是說,金剛合體?),這樣再一次的「聯合」報會有還算不錯的第一落,台灣最好的藝文版,內容豐富且格調不錯的影劇版、體育版,十分紮實的財經版,副刊當然也可以穩居台灣第一、第二的地位。

但我不姓王,民生報也再見了,蘋果最終還是蘋果,紐約時報還是得託人帶回來。

標籤:



 黎智英上全民大悶鍋


趙建銘週?馬永成週?Sogo禮券週?我看這週比較適合叫做「黎智英週」。

黎智英前幾天與詹宏志一起對談,難得詹宏志變成了配角。昨天黎智英又上了全民大悶鍋,這可是台灣大報報老闆的第一次吧?又是對談又是綜藝節目,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不知道哪天聯合報系刊會不會也有一篇王文杉與黎智英對談?

上全民大悶鍋當然跟對談不太一樣了,對談面對的幾乎都是傳播出版界從業人士,但會看大悶鍋的則是想要尋求解悶的,情境目的都不同,感覺「肥佬黎」也有些調整。

節目中安排了一些模仿過的演員來提問,當然不會有人問「未來發展」、「《忽然一周》何時來台」、「趨勢」這麼大的問題,反而都集中在狗仔、選題、「設計對白」這種細節。平常我不可能完整看完一集的全民大悶鍋,昨天黎智英在鍋內坐了一整集,不知道一般觀眾看完之後會有什麼想法?

壹傳媒經營Paparazzi有成,台灣其他媒體嘴裡雖然罵,但私底下還是有樣學樣,但如果狗仔拍回來「假新聞」怎麼辦?按照黎智英這兩次的說法,壹傳媒不太判斷(假)事件背後的動機,如果有(名)人刻意利用這一點來製造假事件,例如故意走光、裝瘋、挑容易被「偷拍」的地方「偷情」,不論當事人的動機是想紅、想翻身、想離婚,只要這個假事件不是記者自己捏造的,而且「讀者想看」(最重要還是這點),那麼蘋果日報或壹週刊就報導,只是不知道這有沒有改變傳統上對於Gatekeeper的定義?

其實政治、商業、社運等等的假事件(Pseudo-event)這麼多,翻開報紙幾乎天天都有,更別說廣告新聞化(講置入行銷都太客氣了),狗仔化的假事件老實說操作難度也不低,要質疑這點還不如檢討屍體。

肥佬黎昨天講的有一點還挺重要的,他自己也認為不適合給小朋友看的就別給小朋友看,不過我想小朋友拿到蘋果,大概是直奔影劇那一落,看到裸體的機率遠高於屍體。蘋果的影劇我不是天天看(不好意思上班日平均每天看7份報1本雜誌,恕難盡讀),但如果有時間翻一翻,第一件事情都是數影劇版有幾個版,每次數完都覺得驚訝,裸體反而吸引不了我的目光了。

標籤:



 我聽黎智英演講


黎智英這幾年來應該是台灣許多報老闆的夢魘,我不是報老闆,但最近幾個月連續有4份報紙停刊,換做我我晚上可能都會睡不著。

我迄今仍無法認同蘋果日報的部分做法,但蘋果扣掉那些令我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的部分外,確實要比本土報紙好太多。就說電視節目表與電影時刻表,我常常拿這點抽樣問「一般讀者」,幾乎所有人都「誤以為」報紙會將它們放在影劇版,其實中時、聯合、自由遷就作業方便,就是無法將它們全部與影劇版放在一起。

最近的工作與商業及管理開始沾上一點點邊,所以看東西的角度也開始不同。以前看小職員週記只注意山口六平太,現在也會關心有馬係長;拿到商業周刊先看何飛鵬的專欄,壹週刊會一直翻到最後的「事實與偏見」。今天難得黎智英公開演講,怎麼能夠不去聽?

黎智英演講開頭就講他是「Customer Driven」,確實很直接,也很真實,套句天下雜誌的語法,就是「一語道破」。黎智英講他當初來台灣開創壹週刊的故事還挺有趣的,他開辦新雜誌的時候不會參考市場上的雜誌,以免被干擾。讀者要看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問讀者,而且黎智英一再強調不是「假設的讀者」,媒體也不用認為自己比讀者高級。當然,黎智英與壹傳媒「真實的讀者」是靠Focus Group,Focus Group是否能夠代表100%的讀者?當然不行,但總比在編輯台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讀者品味與需求要好一點。

如果沒有真實的讀者,那還是得假設與猜測,不過黎智英相當重視「try and error」與「歸零」。人不可能不犯錯,蕭伯納說過:「Hegel was right when he said that 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man can never learn anything from history」,黎智英顯然比蕭伯納或黑格爾要積極一點,他從錯誤中慢慢修正。他還舉了一個很簡單但傳神的比喻,他以要在黑暗中拿一瓶水為例,往左邊撈發現沒水、往右邊撈發現沒水,那就不要繼續往那兩個方向撈。

黎智英也有一些構想是很大膽、很另類的,例如看待訂戶的方式。黎智英認為報刊最好是針對零售而非訂戶,這樣刊物天天歸零,編輯台必定兢兢業業,不會心想「我有訂戶50萬」就鬆懈。而且黎智英認為會零售買報刊的,都是Active讀者,買了一定會看,而且對世界的參與比較積極;訂戶有時候收到了不會看,這還挺正確的,我訂的雜誌就未必每期都會認真看。而且黎智英真正想要的不只是「讀者」,而是「消費者」,唯有讓廣告主知道這份刊物會有許多「消費者」在閱讀,才會下更多的廣告,而這種零售者,就是消費者。不過我覺得這可能比較適合中產階級,許多金字塔頂端的讀者恐怕沒有時間去零買壹週刊或蘋果。

最近報業、媒體經營相當困難,今天有相當多報紙現任或前任員工來聽講,我隨便看了一下,場內認識的人就有十幾個,而且我現任、前前任老闆都去聽了,至於前一任老闆,現在正在吃蘋果。

標籤:



過去一年最熱門文章:
KIVA把錢借給全世界


2003-09 / 2003-10 / 2003-11 / 2003-12 / 2004-01 / 2004-02 / 2004-03 / 2004-04 / 2004-06 / 2004-07 / 2004-09 / 2004-10 / 2004-11 / 2004-12 / 2005-01 / 2005-02 / 2005-03 / 2005-04 / 2005-05 / 2005-06 / 2005-07 / 2005-08 / 2005-09 / 2005-10 / 2005-11 / 2005-12 / 2006-01 / 2006-02 / 2006-03 / 2006-04 / 2006-05 / 2006-06 / 2006-07 / 2006-08 / 2006-09 / 2006-10 / 2006-11 / 2006-12 / 2007-01 / 2007-02 / 2007-03 / 2007-04 / 2007-05 / 2007-06 / 2007-07 / 2007-08 / 2007-09 / 2007-10 / 2007-11 / 2007-12 / 2008-01 / 2008-02 / 2008-03 / 2008-04 / 2008-05 / 2008-06 / 2008-07 / 2008-08 / 2008-09 / 2008-10 / 2008-11 / 2008-12 / 2009-01 / 2009-02 / 2009-03 / 2009-04 / 2009-05 / 2009-06 / 2009-07 / 2009-08 / 2009-09 / 2009-10 / 2009-11 / 2009-12 / 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