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7 19:16 / Richyli.com 李怡志
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部落格,就會一直面對他人試圖進/出的問題。有些東西人家希望你處理、好好處理、大大處理,就算拿錢或者被刀架著脖子,也要寫得像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樣子。有的時候事情完全相反,別人會希望你不要處理、淡淡處理、小小處理,當然,這時候就不容易看出來了,除非比報,不過,這也要有人不怕才行。
什麼新聞會讓平常唯恐天下不亂或者唯恐讀者不亂的媒體,自己放棄報導呢?理由跟假裝成主動報導差不多。
大抵人類在世總希望有錢、長命、好人緣,這三項東西可以影響上稿,當然也可以反過來,控制媒體/部落格不要寫某些東西。其中影響最多的就是拿錢,有的是已經拿了,有的是預期未來可能會拿,這個因素在報導與不報導兩個方向的影響力都很大。第二個就是個人安全,這通常影響的是不上稿這一面,畢竟記者因為報導被告、被打、被「處理」的例子很多,但很少聽過因為不報導某些事情而遭到這些待遇的。第三種則是人際關係,只要有關係就沒有關係,媒體跟部落格背後都是人,只要有關係,不用見到刀光或者銀光,想要見報或者不想要見報,都可以輕鬆解決。
台灣誰最有膽?當然是香港人最有膽。蘋果日報有膽,壹週刊更有膽。當然,台灣的媒體也很有膽啦,只要不影響「有錢、長命、好人緣」,壹週刊寫什麼都照抄,這也是一種膽!
說實在的,要我看每一篇部落格文章猜測背後有沒有利益運作,即便以我的經驗與環境,都不容易準確判斷。但如果要我每週三看壹週刊的封面來判斷當天電視台會不會追,到目前為止成功率100%,可惜這項能力不能換錢,也沒有賭局的,不然我不貴也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每週三比較看看當天電子媒體與壹週刊的差距,就知道媒體真正的恐懼何在,底線何在。
2008-04-12 23:58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雖然接受過兩次所謂「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課程,也設計過教案,但我從來沒有實際拿自己設計的教案來教學。不論是平日在中山女中上課或者去他校演講,大多只是在現有的主題框架下盡量帶到媒體素養的精神。如果單講「媒體素養」,學生是不愛聽的,這次剛好學生自投羅網,三月中二年級學姐想要規畫一次「模擬採訪」的活動,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順手拿過來,當成一次具有媒體素養精神的採訪實務體驗課。重點在於傳遞媒體素養,而非採訪技巧,不過還是給了學生一個「記者生死鬥」的聳動名稱,免得被識破 XD 。
中山女中說大不大,但兩個年級的學生要走到科學館爬上五樓,確實會耽誤一些時間,所以實際操作時間只留 40 分鐘,在 40 分鐘內要說明活動內容、情境模擬、各組報告與老師講評,時間短,還好二年級學姐也很多,所以可以有相當多的角色可以安排。
教學活動的背景大致上是這樣的:台灣最近幾年有非常多的性侵害、性騷擾指控新聞,媒體經常只有單方意見,或者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就將被指控者描繪成混世大色魔,當事人輕則丟官失業,重則離婚自殺。我希望學生能夠在這次活動中感受一次這種新聞的產製過程,並且體驗在訊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媒體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新聞,從而反思未來閱聽類似這種單方控訴新聞時,要不要在第一時間全盤相信,並從中看出媒體可能疏漏之處。在此同時,也順便模擬幾樣媒體常見的採訪途徑,包括記者會現場與現場轉播、在慌亂中找尋其他新聞來源,以及個人人脈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可惜的是我的企圖有點太大,所以最後無法很完整的將採訪實務的差異說明清楚,還好活動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此,如果學生以後進入傳播科系,相信老師們還會再詳細說明。
活動一開始先由學姐說明一下,有一名女學生投書媒體表示即將出面控訴男老師性騷擾。(「有畫面」,讚啦,請派攝影!)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大約十名學生,一開始要自己推派一位「採訪主任」,然後由採訪主任分派採訪任務。
採訪現場有好幾個:
- 投訴記者會現場:由民代(學姐飾)、疑似遭性騷擾學生(學姐飾,依法外表姓名學校都不得公開啊)一同控訴,就在教室內,所以留在教室內的同學都能夠看到(聽到)記者會現場,這是希望重塑編輯室透過SNG了解情況並遙控記者的情形。現場所有記者都能提問,不再現場的可以打電話遙控記者(但學生都沒有這樣做)。
- BBS:這是一定要的啦,上網找一找,有找到一些關於被指控教師教學太認真、當學生當很兇的留言。當然這些留言都是寫在黑板上的。
- 教師家門口:當然只有傭人(學姐飾)出來啊,傭人沒有接受過發言人訓練,會亂講什麼也說不準。
- 學校隨便抓的同學:被隨便抓到的女學生(學姐飾)說好像修過該老師的課,記得老師會看女學生胸部。
以上都是真的有「現場」,要派記者到現場採訪。另外還有一個是校長,但由於校長不在學校,所以學生只能電話採訪,要真的打手機給校長(學姐飾),受到時間影響,不是每一組都能夠真正問到校長。校長是站在老師這一邊的,表示遭指控教師教學認真、嚴格,不會對學生不禮貌。
接下來的全部都是記者或媒體自己的人脈,學生都只能電話採訪,每一組抽籤,籤上有電話:
- 老師的妻子(學姐飾):一開始拒絕採訪,後來只說沒有這種事情,相信自己的先生。
- 老師的大學同學 A(學姐飾):表示很久沒有跟老師聯絡了,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如果學生主動詢問,則提供遭指控老師的電話。
- 女學生前男友 A(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玩玩而已,不是認真的女人,相信女學生出來指控的動機不單純。
- 女學生前男友 B,也是老師的學生(學姐飾):批評女學生私生活糜爛,但相信老師不是這種人。
- 老師的同事(學姐飾):認為老師教學認真,不過在成績上太嚴格了,也指出遭指控老師很受女學生歡迎,也跟女學生很親密,同樣的,如果學生會詢問,則提供老師的電話。
- 老師(由本人扮演 -_-):表示完全不知道學生出來控訴,也否認曾經性騷擾學生
我設計教案時,預計最多有三組可以採訪到被指控的當事人,但這點算是我想太多了,16歲的學生沒有聰明到在採訪的過程中還會詢問更多的新聞來源,所以只有一組有採訪到被指控的老師。
令人驚訝的是,剩下五組學生都可以在沒有被指控當事人的說法下,上台「播報」新聞,學生雖然才高一,受到新聞的影響卻真的很深,都會用「羅生門」、「交給司法單位來處理」這種方式來結尾。
令我更驚訝的是,唯一一個有人脈可以採訪當事人的那一組,雖然也(獨家)採訪到當事人,但最後卻沒有報導這一點。由於是獨家線索,除非是惡意負面報導,要不然在真實的媒體中一定會大作,絕不可能捨棄這一段,不過高一學生當然不知道媒體如何看待「獨家」的價值,所以就捨棄了平衡報導的機會。她們處理的方式當然就是依照自己的天性(這都是媒體教壞的啦),然後一面倒地偏袒特定一邊,也不是特別在乎兩造平衡這件事。
我在想,一般沒有接受過媒體素養教育或者媒體訓練的閱聽人,看到一面倒的新聞,大概也不會覺得不妥。
如果下次我提供當事人照片(我的)與姓名(我的),不知道學生處理的方式會不會不一樣?我猜應該每一組都會把照片拿出來用吧。
標籤: education, journalism, media, 媒體素養, 教育
2007-12-08 15:56 / Richyli.com 李怡志
使用Hinet MSTV MOD一段時間,發現這真是好東西,假如能夠把有線新聞台與Discovery、NGC加入,對我而言就幾乎可以取代有線電視了。
自從上個世紀末接觸網路以來,我都一直期待有這種高品質的On-Demand服務,沒想到才十幾年,技術層面就已經實現了,至於內容不足的部分,應該就是經營上的問題啦。
最近偶爾開始看些隨選影片,其中有些是亂來的(本周特價一片10元那種),但有些確實不錯,實在值得推荐,而且不知道為什麼 MOD 好像會下片(!),所以得及早推荐。
第一支值得推荐的是公視觀點360的《尤努斯的鄉村銀行》,一位荷蘭籍的導演在1995及2005兩度造訪孟加拉與 Grameen Bank,一方面看鄉村銀行改變了什麼、改變不了什麼,但也同時發現一些(在伊斯蘭文化下)微型貸款在制度、結構上的問題。大體上這看起來是真正有效,不過也有些改善的空間。比較令我驚訝的是,尤努斯的目標竟然就是跟隨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希望在2015年時讓貧窮人口減半,到2040(如果我沒記錯)要弭平。勇氣可嘉。可惜在這個島上,一堆人吵著要入聯、返聯,但從來不談 MDG。
第二支值得推荐的是李開復的演講,好像已經講一段時間了,但對於沒有看過,但身處網路產業的人,還是很有啟發,有很多想法是我之前沒有思考過的。裡面很清楚的闡述了 Google 的「野心」是什麼,想透過搜尋技術完成什麼樣的事情。
第三支是對談。龍應台基金會邀請香港大學學者 Doreen Weisenhaus 與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的對談,主題是「民主開放 = 新聞沈淪?」。Weisenhaus 身為新聞人與法律人,提了許多香港的媒體經驗,還有民主化社會中新聞媒體的倫理問題,值得推荐給各位新聞同業參考。
MOD中也有許多頻道值得推荐,特別是綜合國外「政府喉舌」電視台新聞節目的「寰宇新聞」。其中包括法國的TV5、德國 Deutsche Welle、美國VOA、俄羅斯Radio Today、卡達的半島電視台的新聞節目,除了TV5用法語發音外(所以有法語編譯!),其他都是英語發音。這一台真的是「一台抵十台」,我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定頻在這一台。如果能夠加入更多地區的電視就更好了。
2007-11-09 22:34 / Richyli.com 李怡志
我是新聞工作者,但偏不巧,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教師。我受過富邦基金會兩次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訓練,一次在進入新聞圈之前,一次在進入新聞圈之後,加上自己人在江湖,什麼「玩法」都聽過,所以呢,我經常在各地授課的時候,教導小朋友如何分辨哪些新聞(或部落格連結)是買的,背後可能有塞錢(或恐嚇)。
最近聽說一種新的玩法,才剛聽沒多久,就看到一個很類似的「作品」。老實說這種玩法實在是很有Guts,請記者直接用產品去問受訪者,或給受訪者用。我想稍微有一點良知的受訪者,也都知道這是「交換」,應該會拒絕的。只有少數有「需求」的人,才會裝天真讓你問,但你得多播幾次讓我曝光啊!
下面這個例子,當然啦,我沒有證據,只能說很像這種玩法。據說這個部落格的讀者都具有相當高的教育水準,就煩請讀者明鑒。
話說今天三立新聞有兩則新聞,分別是:
巧克力有「GUTS」政治人物口頭禪我看了第一則還沒有什麼感覺,等到第二則台北縣的王淑慧拿著Guts蓋奇巧克力在唱歌仔戲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勁了,更何況旁邊還有「獨家」兩個字。可惜照相機沒有拍到王委員,只有拍到黃偉哲在吃Guts巧克力。
最近政治人物把GUTS這句英文常常掛在嘴上,剛好就有巧克力產品取這個名字,而且拍的廣告超級無厘頭,因為吃了巧克力就可以倒立旋轉,還能頂著腳踏車,不少民眾都說,廣告效果很好,讓他們印象深刻。
扁誇張俊雄有「guts」 立院吹起「guts」風
陳水扁總統和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都誇,行政院長張俊雄有「guts」,guts 這句話,一下子變成最夯的流行語,這股風潮也吹到立法院,不只立委吃起「guts」品牌的巧克力,甚至還唱起「guts」 的歌仔戲版!
黃偉哲很配合呢,表情生動不說,口裡還直嚷著好吃。電視台也很配合呢,鏡頭最後還來個Guts巧克力的特寫:
我只能說,Guts巧克力的行銷單位很有Guts,三立新聞台也很有Guts。看著黃委員沈醉的表情,我也想弄兩根Guts巧克力來吃吃呢!
2007-10-28 12:35 / Richyli.com 李怡志
美國的BusinessWeek又改版了。
設計更單純了,越來越像大學生編的刊物。顏色退縮到簡單的黑色、紅色、黃色(我的網站,如果我有時間的話,也要這樣改了),黑白分明的文字、無襯線標題、紅色的提要,黃色的背景,清澈透明的圖表,怎麼看都是給非常非常非常忙的讀者看的。
當然這不會是巧合。
今年稍早Time同樣也是往這個方向改版。兩者一前一後改版,或多或少反應了網路資訊爆炸時代的紙本媒體新走向。
除了透過版面與設計加速讀者閱讀外,內容結構也加重了摘要的部分:過去發生的事情,一些有趣的數字,最近剛走的人,幾句有趣的話,即將發生的事情,讀者的回應,幾張不相關的圖表。在Time雜誌叫做「Briefing」,BusinessWeek就叫做「The Business Week」。這種摘要的比重現在越來越高。
你很忙?沒關係,我幫你收集,幫你過濾、幫你整理、幫你分析。RSS看不完?沒有人幫你經營適合成年經營者看的網摘?那來看周刊的摘要吧。一周一次,份量剛剛好。
雜誌這樣做,報紙當然也一樣,而且更早。Wall Street Journal 已經有幾十年歷史的頭版「What's News」摘要,讓讀者不用看完整本報紙,單單透過頭版這一塊區域就能夠知道大致上發生什麼事情,有興趣再繼續看。這個月開始,聯合報也這樣做了,利用報頭下一小塊區域,低調經營文字比提要多一點點的「非看不可」。我是覺得聯合報的「非看不可」實在太小、太少了,難不成整份聯合報只有這麼一點內容「非看不可」?我認為聯合報那一塊可以更高調一點,更亮一點,畢竟大家真的都很忙,要把整份報紙看完,實在很困難。
2007-09-08 19:32 / Richyli.com 李怡志
身為「新聞工作者」(很多人不這麼認為就是了),桌上有一台小電視是理所當然的,一天動輒看十個小時新聞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很多東西總會一看再看,倒背如流,看到一堆熟面孔。
先說今天看到民視配合九0八大遊行的帶子吧。去年已經播過了,去年蔡同榮立委兼創辦人穿這樣:
今年蔡先生還是在同一地點,背景也一模一樣的辦公室,發表精闢的言論:
去年的主播是她:
今年可能心想:「哇哈哈怎麼又輪到我」。有圖有真相一張:
兩個熟面孔。
----- 版面珍貴,不想這種東西寫成三篇的分隔線 -----
今天還看到一個熟面孔。台南縣農會的新聞,推銷「柚香皮蛋」(我也想吃啊):
裡面有一位「試吃民眾」:
這位美麗的試吃民眾應該是郭椿華女士。她的先生不是別人,就是台南縣縣長蘇煥智。郭女士四處替夫婿跑行程,我十分感佩,電視台記者也不可能不知道她是縣長夫人。但是縣長夫人打成「試吃民眾」是什麼意圖,我就不清楚了。
----- 版面珍貴,不想這種東西寫成三篇的分隔線 -----
昨天也看到一則新聞,裡面同樣出現了很面熟的人:
這位年輕、帥氣、充滿活力、擁護中華民國國旗而且去過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如果我沒有看錯,最近也經常出現在新聞當中。我印象中這位年輕帥哥也曾經在貓空纜車站扮演超人,在台北火車站前大喊「Long stay,攏係ㄍㄟ」。年輕人有活力,總是值得鼓勵的。
請參考:
- 「是個人身份」的實習小記者日誌(心得:台北很小)
兩篇課外閱讀文章:
標籤: media, pr, pseudoevent, tv, 電視
2007-09-04 12:08 / Richyli.com 李怡志
壹傳媒在一般人的眼中雖然爭議很多,或許可能還低俗不堪,但我總認為要比台灣一半以上的媒體有水準,有格。媒體環境惡劣至此,還可以這樣處理,也算有種。
上一期的壹週刊有一篇批華視總經理李遠(即作家小野)的文章,李遠可不是別人啊,每天翻到蘋果日報副刊,都可以看到李總經理的大作。一日一篇,勤快程度不輸台灣99%的部落格經營者。我一個月一篇的專欄都不能按時交稿了,所以對於每日寫專欄的人向來充滿敬意。不過壹週刊出手管你是不是自己的寫手,乾脆針對「總經理還有時間寫稿」這件事發揮一下。
同樣的,蘋果日前先用頭版報導天體營的新聞,第二天再用二版替自己辯護。連續處理兩天,報社立場很清楚了。結果沒過幾天,在言論版就刊登一篇陳文茜批評媒體處理天體營新聞的評論,打的不是別人,就是蘋果日報自己。沒有什麼比自己打自己更能顯示言論版的超然獨立了。
或許壹傳媒有許多地方在台灣人的眼中不及格,不過就自己人打自己人這件事,看來60分的水準是絕對有的。
標籤: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