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志
每到年關交替的時候,血庫總是喊缺血,但是每次表揚捐血人時,也總有幾百位捐血上百次的「捐血大戶」。在捐血大戶與季節性血荒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血液也一樣,照理說每捐一次血,就好像迷你的器官捐贈一樣,都值得受到尊敬或表揚,但是台灣對於「捐血散戶」十分吝嗇,捐血超過十次,才悄悄寄一張巴掌大的獎勵狀,除非變成百次大戶,否則不會公開表揚。
捐血者對於捐血中心而言,動機與行為其實都算志工,而支持志工持續付出的,常常是微薄的榮譽感,捐血大戶需要、散戶也要。最近國人出入「疫區」的頻率越來越高,能夠捐血已經相當不容易,何況以體重五十公斤的成年女性為例,全身血液只有三千五百CC左右,相當於捐十四次兩百五十CC的血。試問,一個人如果已經把全身的血液捐過一輪,這還不夠偉大嗎?
最近捐血中心開始用「牛排」來換捐血,老實說,這跟買血何異?只是價格稍低而已。獎勵捐血者或許還有其他「禮輕情意重」的方式。國外有些國家如德國,捐血三次就給小獎章,可以讓捐血者驕傲地別在正式服裝上,隨著捐血次數逐漸增加,胸章還會升等。
為善不欲人知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捐血也需要社會行銷,最好方式就是透過一般的捐血散戶。捐血中心在鼓勵超級大戶之外,也該想想如何激勵「為善欲人知」的散戶,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而不是赤裸地用牛排來換。 (2005/01/08 中時晚報「高論」)
保留部分權利 (Some rights reserved), 1996-2006, Richy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