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志
台灣的教改,雖然已經喊了很多年的「多元教學、多元入學」,但是在資訊教育的認知上,依然明顯地看到教師思考的僵化、單一。
最近大家開始高喊「反反盜版」,為什麼反「反盜版」呢?因為微軟軟體太貴。微軟軟體太貴為什麼會「引起共憤」?因為大家「不得不用」。但除了微軟外,全台灣的教師、學生、企業就別無選擇了嗎?
最近許多社運、教師團體紛紛批評微軟,要求微軟「免費」提供商業軟體,在「反盜版」的議題上,似乎已經陷入了一個命題:「世界上只有一家軟體公司,就是微軟,不用微軟這個社會將會停擺。」
軟體與教科書有點類似,老師用什麼,學生通常就得用什麼,而且後續都將衍生龐大商機。老師在教學之前,本來就應該針對教學與學生的需求,才決定該使用什麼軟體。微軟最近幾年透過教育部,送了很多軟體給教師,大部分的教師也很樂意地當微軟的「推廣員」,告訴學生:「Office就是資訊」,使得學生回家之後,吵著跟爸爸要買Office,畢業之後,也自然而然地使用微軟產品。
難道不用微軟,社會就將停頓下來了嗎?在微軟之外,世界上還有無數的軟體公司,提供與微軟產品類似的功能。以Office而言,昇陽即將推出SunOffice中文版,IBM也有Lotus,市場上並不是沒有選擇。
如果只要教學生「文書處理」,教師的選擇權更大了:微軟的Windows本身就有內建免費的「Wordpad」,到Toget等軟體網站上,更可以找到數十個免費或相當便宜的軟體。
「多元」的觀念,隨著教改已經喊了這麼多年,資訊教師也應該知道什麼是「多元」。資訊教育的目的,在於教育學生:「找尋適合的工具,完成特定功能」,而不是只知道「微軟」。如果微軟太貴,教師、學生買不起,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去尋找其他工具,完成相同的功能,而不是堂而皇之地告訴學生:「因為我們要用微軟,所以微軟應該免費。」甚至以拋棄「智慧財產權」這種偏差的觀念來教壞學生。(2002/05/06
中時晚報新聞分析)
保留部分權利 (Some rights reserved), 1996-2006, Richy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