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志 2003/Nov./03
上次寫過中國時報的經典圖表後,感謝大家支持,今日繼續推出聯合報的。
聯合報的圖表基本上還算不錯,感覺報社對這個部分還算重視,今天(2003/Nov./03)聯合報有一則新聞,講台灣經過SARS風暴之後,觀光業尚未復甦,圖表則是與香港、新加坡比較,採用的方法是與去年同期比較,基本上圖表使用的時機、比較的對象跟數據的轉換都算相當正確,那張圖表長下面這個樣:
「什麼?這張圖表畫這麼好,你還點出4個地方有問題?」沒辦法,上次中國時報的既然寫了4個,為了公平(哪門子的公平啊?),聯合報的也找出4個點來「討論」一下好了。
這張圖表確實有一個錯誤是「經典級」的,絕對足夠放入教科書中當負面範例的,那就是「負數處理」。(先說明,中國時報也常犯這樣的錯誤,只是今天剛好剪到聯合報)在圖表中有「負數」,但是自然界有嗎?有人家中-3個小孩?賺-15000元?太太-1個?吃了-10個水餃?不可能吧!自然界中並沒有負數這個東西,數值之所以會有負值出現,完全是經過比較、換算的結果:上個月賺60,000,這個月只剩下30,000,成長率是-50%,其實這個月還是有賺,只是沒有上個月多而已;這個月賺30,000,但是花40,000,總共-10,000,事實上那個負是經過計算的,你一定有那10,000可以花,所以才能花40,000,要不然就是日後要償還,但是口袋中的金錢數目一定不會比0還小。
剛剛講那麼多,就是要強調「負值」並非一般的數值,所以要特別標明、強調,否則讀者根本感覺不出負值,就像上圖一樣,乍看之下以為是先衰退後成長,而台灣、香港、新加坡3個地區的走勢都很類似。事實上在最後2個月中,香港的數值已經由負翻正,從圖面上解釋,也就是說今年香港8、9月的觀光人口,比去年同期各增加了9.6%及7.9%,同一時間,台灣、新加坡的入境人數都還比去年要少。一個是成長,一個是衰退,這兩個之間是天壤之別啊!但是再回頭看看圖表,你會有這麼強烈的感覺嗎?我想是沒有的。
強調負數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不去變動數值,最起碼要加強陰陽交會的那條線,讓讀者知道再下去,就是「那一邊」了。如果可以,還可以像右圖一樣,將那一邊的背景改成別的顏色(我用Excel,很抱歉,顧了底色就沒了格線),這張圖中紅色的是台灣、深灰是香港,有發現嗎?在最後2個月中香港是在「上面」,而台灣還在「下面」。
台灣這幾個月跟去年同期比較的「原型」應該是這個樣子的,除了前2個月外,接下來都比去年同期要差,所以選擇直方圖也不錯,那種「向上」、「向下」的感覺十分明顯,不需要太多說明,如果想要強化,除了底色外,還可將向下的直方柱加上別的顏色。
這張圖表第二點可以拿來討論的,是「資料標籤」的位置。這張圖用的是額外的圖例,平心而論已經相當不錯了,香港、台灣、新加坡的順序,與數值走勢中的順序是有配對(Mapping)的,而且顏色也用上了,讀者要找到並不困難。只不過這張圖要強調的是「台灣」,我認為只要台灣使用強調色彩,香港、新加坡用灰色或其他不那麼顯眼的顏色即可。此外,最方便讀者的方式,還是直接將標籤「貼」在數值旁邊,這樣讀者才不用看來看去交相比對,增加短期記憶的負擔。
第三,這張圖表選擇以交叉背景的方式作為Y軸格線,但是背景選擇的位置有一點小偏差,既然數值代表的是「8月」的「月」,而非「8月1日」,所以應該在發生在兩條隔線之間,而非交界的地方。
最後一點還是標題,這篇文章其實已經下好了標題,然後圖表採取比較平和的方式敘述。其實「入境人口成長比較」應該拿來當副標,主標最好還是能夠指出作者最想讀者從圖表中看到的訊息。
如果我手邊拿到的數據跟聯合報一樣,已經都是換算過的2年比較,我會傾向用直方圖:第一,3個地區的數據不會糾結在一起;第二,因為有3個月份(3, 8, 9)香港與其他國家正負並不一樣,直方圖比較容易呈現這種差距。標題另外下,而圖表的「內容」則當成Y軸的標籤。數值的標籤我直接貼在上面,選擇9月,是因為這才是圖表最想要呈現的時間點,而3至6月間,是SARS風暴的高峰,所以特別下了底色,方便讀者識別(讀者是健忘的)。
保留部分權利 (Some rights reserved), 1996-2006, Richy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