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志/專題報導
在校園自由軟體運動中,「教材」的自由軟體化,隨著九年一貫的推行,更顯得其重要,目前許多「領先政府好幾步」的教改人士,最關心的就是數位化教學資源,能否在自由軟體的精神下,互相流動,並產生知識上的力量。
育達基金會副執行長蕭詠太指出,在九年一貫之後,教師自編教材的比重將逐年增加,並有可能取代教科書的部分功能,教育部也規定教師有廿%以上的教學要數位化。因此,如何將自由軟體精神導入數位教學內容,應該是教改的重點之一。
負責建置九年一貫教材網站「台灣活力網」的許建雄老師說,目前已經有數千位老師在自由軟體的精神下,投入九年一貫教材的編撰,「如果有一萬個老師投入,台灣知識的發展就會非常快速!」
但數位教學內容也不能你寫你的、我寫我的,只是「免費提供出來」,不算是自由軟體。全國教改協會理事長丁志仁說,必須讓每個數位教學內容的單元互通,而且放置教學內容的伺服器也符合統一標準,這樣才不會我寫的東西只有我能用。「現在台灣有一百多個教育網站,但彼此之間都不通,很危險」。
丁志仁認為,教育界全面走向自由軟體是必然,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與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的趨勢就是「共享」、「遠端」,教學內容數位化之後,大家可以遠端學習,而知識的內容來自於分享,但要成為自由軟體,才能打破版權的壁壘。而在網路環境、數位化與自由軟體三股力量之下,教育內容勢必改朝換代,這也是全世界的課題。
許多教師也建議,以後資訊傳遞不要再用微軟的Doc格式,因為這是一個封閉的標準,其他程式或平台,有時候根本不能開啟、閱讀,因此,台灣活力網的所有教材,都以網頁格式Html製作。軟體自由協會常務理事劉政認為,文件本來是為了溝通與再編輯,如果教師只教Word,或是教育主管機關的網站只放Doc檔,都會造成知識的障礙。丁志仁也認為,九年一貫之後,教育資源的交換不能再用商業化的東西,否則會被「污染」,尤其微軟的產品,經常會在世界標準外,加入「微軟獨有」的「垃圾碼」,造成資訊流通上的障礙。
保留部分權利 (Some rights reserved), 1996-2006, Richy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