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萬能博士 Made in Germany? 出國留學,最重要的恐怕還是體驗當地的生活,至於學問,那裡都可以做!最怕的是批著流洋博士的外衣,就開始自認對國外什麼都知道的假外國通。 留學究竟有沒有用,或者更進一步的說,學歷究竟有沒有用,是我長久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現在遠距教學已經如此成熟,其實大部分技術性的課程,都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達成。只要教材好,頻寬夠,那麼人在台灣、或是德國,並不會過分影響學習的成果。 那麼留學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個社會還是很現實的。同樣是認真讀十年書,然後寫了兩篇論文,如果你是在「學院內」做這些事,那你可能可以獲得學士、碩士加博士三張文憑,這個社會將對你有更高的期待,通常一般沒有這些學位的人,也會對你有相對的尊敬。但是,如果你這十年的書是自己在家讀、論文在家寫的呢?除了知識外,你可能什麼都沒有。像曹永和這樣的人,台灣並不少。但是受到這樣的推崇,卻只有這一個。 留學的本質 國外的學位,尤其是「歐美先進」國家的學位,又可以強化「學歷」這個迷思。波昂大學的博士,不一定比文化大學的博士難拿。但是在找工作上面,卻有極大的差異。尤其台灣的留學生有個壞習慣:到了國外,論文題目一定寫台灣,或是當地與台灣之比較。這樣的東西,不一定沒有價值,但是每個人都寫,卻一定難有新意! 在台灣很少聽到國外回來的人提起自己的論文,原因在此。在國外寫台灣,反正教授對台灣也不熟,參考書籍又全是中文,只要跟教授的關係打好,通常答辯沒太大的問題。許多人在德國念Magister的時候,選漢學當輔系,更不在話下。 速成德國通 當然,留學一定有他的價值。但是我認為,學術上的價值,反而遠比生活體驗來的低。畢竟德國的書,台灣全都買的到,絕大部份的東西,都將會陸續上網。唐三藏式的知識搬運在這個網路時代中,很明顯的是多餘、可笑的。 去年九二一發生過後,有名德國回來的學者在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 紅十字會做了什麼」的文章,從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該學者對於台灣及德國兩邊的紅十字會,都沒有實際參與的經驗。當然,身為知識份子,我們絕對支持每個人都有批判的權利。但是對於體驗生活的被動與貧瘠,卻是令人深感不恥的。該文見報後,我也立刻 撰文回應。 德國博士究竟背後蘊含了什麼意義?是否立即變成德國通?可以用所有德國的現象來與台灣比較?我絕對感到懷疑! |
|||||||||||||||||||||||||||||||||||||||||||||||||||
|